〈老茶房嘀咕〉300年後的問題
這一陣子有不少朋友經過老茶房的工作室,看到工作室的電捲大門都沒有開,於是來訊問老茶房,難不成老茶房真的退休了,都不見客了!其中一位朋友,有幾條每天配戴的老念珠繩子鬆弛了,想到老茶房的工作室重新穿綁,但看大門都沒開,又不放心讓其他的人動手,就只有小心翼翼勉強的繼續鬆鬆的戴……
老茶房確實退休了,古董店已經停止營業,改成個人工作室,老茶房也領了好幾年的老人年金,但有事時,有朋友約時,還是會去工作室的,只是湊巧,朋友們經過時,老茶房都不在工作室中。
不過老茶房最近真的很忙,在忙什麼?忙著在做早該要做但卻一直沒有發狠的一鼓作氣去做的事兒,那就是「整理倉庫」!說到這倉庫,就有話說了……
做買賣的,只要做得夠久,難免都會有存貨。比較有商業管理概念的人,一開始就會有倉庫的規劃,與庫存的管理系統。而老茶房就是屬於沒有商業頭腦的那種人,1980年創業時還住在眷村裡,每天騎著野狼125四處找可以擺攤的地方,當時只想著,做一天是一天,賣一件是一件,一開始手邊要賣的貨,連攤架上都擺不滿,哪還有貨可存,所以壓根都沒想過「庫存」的問題。
逐漸的,賣的貨越來越多,買賣形式也從擺流動路邊攤,提升到開固定店面。還沒賣出去的貨,就到處放,這裡擺一些,那裡塞一點。之後住家搬了三次,店面與工作室遷移的次數就更多了,每次搬遷,為了新地方可以盡快亮相,家中一時用不上的東西,鋪裡一時沒處陳列的貨品,就往每一個可以存放的角落塞,反正賣的東西不是生鮮品,沒有季節性限制與保存期限的問題,擺著也不會壞,所以抱著「以後再說」的心態,假裝沒看見的沒去打理它們。
老茶房的古董店隨著經營型態的改變,年歲也大了,有些事情,該來的還是會來,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以前沒有做的事,並不代表以後不用做,那就是放在各個角落中的東西。於是在2024年清明節祭祖完畢後,啟動了整理倉庫的大工程。要整理的地方不只一個,而是四處之多,規劃整合成一處。每整理一個地方,每清理一個角落,就翻出好多記憶,每一條老珠子都有它的故事,每一個老配件都有它的來由,尤其是數量不多但種類不少的陳年普洱茶,看著每只老茶就想起當年的趣事回憶,也很開心的又有好多老茶可以喝!
說到家裡有很多老茶可以喝,老茶房就想起一位同樣愛喝陳年普洱茶的老朋友,他的年紀與老茶房相仿,在30幾年前市面上「老茶淹腳目」的年代,陸陸續續的買了一些老茶,家裡每個角落隨處放,隨時可以喝。他們家是住了40年的傳統公寓,進門是陽台,做了防盜氣密鋁窗,然後才是客廳。有一天他們夫婦在聊說,他們家留存的陳年普洱茶可以喝多久?於是以每天沖泡老茶的量為基準,開始計算消耗量,他們從進門陽台堆疊到屋頂的那幾落陳年普洱茶開始統計,算到進客廳,才算到客廳前半段沙發茶几下方的一半,就不算了,因為才算到那兒,每天肆無忌憚的喝,可以喝300年,客廳後半段和裡面房間、後陽台存放的陳年普洱茶,都還沒算。老朋友來講這事兒時,打趣的說,老茶喝不完,還挺困擾的……
到現在,老茶房的倉庫整理還在進行中。但想到老朋友家裡這個「溫馨的困擾」,老茶房也面臨一樣的情況,看到從倉庫各角落翻出各式各樣的零碼老茶,開心有老茶可喝之餘,得要來好好思考這個「甜蜜的負擔」,不要把問題留到300年之後……
老茶房認識不少老茶人,都有這種不同程度的「甜蜜的負擔」;不過,話說回來,還好有這些老茶人留下這些陳年普洱茶,才讓〔讀書會|茶舖〕從開舖賣茶後,到現在貨架上沒斷過糧……
【延伸閱讀】
▍請直接點下方書本圖示或書名,進入賣場商品處,賞閱書籍內文簡述。
▍ 《話說 天地方圓普洱茶》套書 內文簡述〔共四本〕
▍
※〔壹+貳〕冊,一氣呵成,完整敘述,不分售。
《壹. 喝茶樂》+《貳. 藏茶趣》 內文簡述〔共二本〕
▍
※〔參+肆〕冊,談賞兼具,前後呼應,不分售。
《參. 談茶喜》+《肆. 賞茶悅》內文簡述〔共二本〕
▎書庫 老茶房的著作|出版品|書目
▎書籍作者 黎時國〔別號 老茶房〕個人簡歷
▎本文同步發表在我們的臉書社團〔老茶房意合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122.tw/posts/9214981198555343
▎社團網址:www.1122.tw ,歡迎到社團參與互動。
▎老茶房的著作出版品,均授權予〔讀書會〕銷售。
▎服務資訊,請參閱〔服務台〕中說明。
▎讀書會|LINE 官方帳號|ID:my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