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10/週五

〔老茶房〕生命基金物能養身

在這理論之下,我們還是會生病,只是好得比較快; 我們也是會老化,只是老得比較慢。

【答客問祖先】關於祭拜祖先的日子

老茶房

By老茶房

2019-04-18 07:12

 〔答客問祖先〕關於祭拜祖先的日子


〔答客問祖先〕關於祭拜祖先的日子

【緣起】———— 
  讀友〔黃資閔〕在咱們的臉書社團上貼文,問了關於祭拜祖先日子的問題,這種狀況,以前就有幾位讀友詢問過,可見這是許多讀友共通性的問題,既然這樣,老茶房就把問答原文,收編在【答客問祖先】中,讓爾後出現類似問題的讀友,有一個輔助的參考。


黃資閔 詢問 
《疑問》 
大家好,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大家。 
祖先一書中提到:已過世的祖先能吃到後代子孫拜的東西只有在節日與忌日這幾天。 
但過去曾聽家中長輩提到由於家族到臺灣已好幾代,人數眾多,除特殊節令外,若每到忌日就要祭拜,這樣太頻繁的祭拜對後代子孫是一個困擾。便決議與祖先稟告較久遠的祖先的忌日合併為清明節一次祭拜。
目前家裡有祭拜忌日的最早的祖先是到阿祖(我爺爺的爸爸)。 
想請教大家: 
1. 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否得宜? 
2. 對於拜祖先家族長輩也是盡心盡力準備,但是太頻繁對她們來說也是個負擔,若是不當,有甚麼方法可以兩全其美呢? 
在這邊除想請教大家外,也想知道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可提供。 
謝謝 ❤❤ 


【老茶房解釋】———— 

  嗨!~ 黃資閔,應該這麼說,一年當中大家公認的重大「民俗節令」與家族先人的「往生忌日」是祖先有權利要求子孫準備菜餚祭品敬奉給祂們的日子,在這些日子祭拜祖先,祖先們會全數收到。也可以這麼說,在這些日子都有按照規矩祭拜,在祖先來說,這就足夠了,因此祂們就不會干擾子孫,而是安穩的靜待牌位中,等待每一次祭拜日子的到來,維持著「陰陽兩安」的和諧。

  關於「若每到忌日就要祭拜,這樣太頻繁的祭拜對後代子孫是一個困擾…」這是確實的,因此老茶房才在《祖先》書中主張,所要祭拜的「忌日」基本上就以家中最年長者往上追溯到「兩代」即可面面俱到。老茶房這麼主張並不是亂筆一揮而是有根據的,祖先與子孫間的連結是「生活記憶」,我們所祭拜的也就是「祖先在世時的記憶」,依現在的家庭結構,普遍來說現在的人有見過、一起生活過的長輩,差不多都只到「上兩代」,也就是父母與爺爺奶奶,再往上幾乎都沒見過面,更別說一起生活,因此與兩代以前的祖先不會存在「生活記憶」,少了這個連結,陽世子孫祭拜起來的向心力與感念力就會很薄弱,因此久遠以前的祖先忌日(完全沒見過面的祖先),老茶房才主張可以不用特別於忌日祭拜。那,這些世世代代以前的祖先們的權益呢?有!咱們已經顧慮到了,這就是「民俗節令」的功能了!「民俗節令」祭拜祖先,就是宴請世世代代我們沒見過面的祖先們,讓祂們可以在固定的日子接受子孫的奉祀。這樣子了解麼!

  因此就你們家來說「…稟告較久遠的祖先的忌日合併為清明節一次祭拜…」的做法並沒有錯!把高度提高一點來說,應該是說「久遠的祖先忌日合併在每一次節令時一次祭拜」才正確。所以,每一次的節令祭拜,是祭拜世世代代的祖先,這麼一來,忌日沒有特別祭拜的祖先就不會有任何遺漏,再者也不會因為家族繁茂忌日過多而造成陽世子孫的負擔。

  有感而發。拜祖先,是長長久久一輩子的事,是一代傳一代,每一代子孫都要接手持續做的事;拜祖先,講求的是「陰陽兩利」,追求的是「陰陽兩安」。不拜祖先,就是不對,但是,祭拜程序過於繁複,祭拜日子過於密集、太過頻繁,造成陽世子孫生活上的負擔,進而使得願意祭拜的子孫越來越少,這樣就不好了。因此老茶房才在《祖先》書中主張,祖先忌日祭拜只到「上兩代」,也就是父母與爺爺奶奶(一般來說是四位),加上大家公認的重大「民俗節令」,普遍來說是六個左右,這樣算起來一年當中要祭拜祖先的日子就只有十天,我們家拜祖先三十年的經驗,十天絕對不會造成我們生活上的負擔,而依長年的體驗,也足以支應祖先們一整年溫飽。所以說,做得太多,不正確;刻意簡化,也不對。反正在該拜祖先的日子,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力去做,就錯不了!

 黃資閔〕留言詢問位置:
www.facebook.com/groups/1122.tw/posts/2090318591021675


【延伸閱讀】 
 《祖先》 內文簡述〔二版〕
➡ 書籍作者 黎時國〔別號 老茶房〕個人簡歷
老茶房的著作|出版品|書目 


歡迎到我們的臉書社團〔老茶房意合團〕賞閱更多話題,參與互動。
 臉書社團網址:www.1122.tw


老茶房的著作出版品,均授權予〔www.讀書會.tw〕銷售。
 服務資訊,請參閱〔服務台〕中說明。
購藏書籍與茶品,請進入〔www.買書.tw〕〔www.買茶.tw〕中選購。

➡ 快捷入口:  或   

老茶房

老茶房

黎時國,別號〔老茶房〕;喜歡在大家已知的領域中尋找未知的事,在未知的領域中搜尋還沒被發現可行的事。 以前,本業經營宗教古文物,專營佛教老念珠;副業書寫出版與生命真相、身體健康有關書籍傳世。 現在,年近古稀進入忘老之境,褪下經營外衣,閤上店舖門;重拾興趣,埋頭珠窩中,自娛串綁四十餘年來家中舊藏老念珠。 自勉格言: 生活一定要努力,但不要過得那麼用力; 做不完生命中所有的事,但很用心做好本分內的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