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西藏阿里記事本》100 相片記憶卡
《西藏阿里記事本》101 緣起與後記
2002年初,拿著生平第一份手稿,定名《生命基金》的輸出文字稿,給咱們家的二哥〔黎時城/FB〕看,請我們家這位有「書呆子」暱稱的哥哥瞧瞧,請他給這個從小不愛讀書,又沒有出版經驗,更自不量力的想要出書的弟弟,一點意見。
二哥看完後,只給我一個看法,和一個意見。
看法是,這《生命基金》裡頭講的【物能養身】理論,他不懂。
意見是,這《生命基金》手稿,少了兩篇文章,一是「緣起」,二是「後記」。
二哥跟我說:
「一本書的精神,要在書本的開頭文章『緣起』中,清楚又理性的交代出來。」
「一個陌生的讀者,可以從『緣起』文中看到整本書的來龍去脈。」
「一個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讀者,能夠從『緣起』文中看到整本書整體結果。」
「一本書的『緣起』,要清楚交代這本書要談的是什麼?」
「一本書的『緣起』,也是讓陌生的讀者決定要不要閱讀這本書的鑰匙。」
「所以,『緣起』文是需要的,更是重要的!」
而「後記」:
「『後記』宛如一個律師的最後感性答辯。」
「『後記』是給作者一個替這本書做最後總結的一個機會。」
「『後記』如同一本書的餐後甜品,給閱書人一種心靈饗宴後的滿足感。」
「『後記』更如一杯醇品佳釀,給人在陶醉之後,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感。」
「一本書的『後記』,更是讓讀者決定要不要繼續閱讀這位作者其他著作的門戶。」
「所以,『後記』文也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二哥最後跟我說:
「一本書的開頭文章『緣起』中,要讓讀者看到這本書的外皮全貌。」
「一本書的結束文章『後記』裡,要讓讀者看到這本書的筋骨神髓。」
「再加上『緣起』和『後記』,這本《生命基金》的初稿,才算完成!」
這是我第一次瞭解到,一本書的「緣起」與「後記」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但之前完全沒有出版書的經驗,平常也不愛看書,因此也根本不會知道,一本書,要有開頭的「緣起」,與結束的「後記」,才算是完整的。所以,我出版的第一本書《生命基金》,是在初稿完成後,才加寫「緣起」,才補寫「後記」。雖然程序上有點怪,但總算把《生命基金》這本書給「完整」的孵出來。
《生命基金》順利出版後,之後的每一本書,我都是先寫「緣起」,待「緣起」文完成,把打算要說什麼給說清楚後,才著手寫內文。也是在內文全數完成後,接著撰寫「後記」文,把要傳達的訊息,用總結方式,全部放在其中。這樣的書寫方式,一直沒碰到瓶頸,後來出版的幾本書,無論寫得快或慢,整個書寫流程,也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動。
但,現在這本遊記,就出現變卦了。一開始我給它定的書名是《西藏阿里遊蹤》,在開始寫內文之前,照習慣的也是要先寫「緣起」,但我發覺,整本書的架構都有了,章篇文字也在腦海中醞釀,但就是「緣起」這篇開頭文,怎麼寫都寫不出來。在桌前枯坐了快一個月,心想這也不是辦法,那就先寫內文記事,等有感覺的時候,再來寫「緣起」。
就這樣,內文記事一篇篇的寫出來,「緣起」還是沒著落。到後來內文記事快寫完了,都要寫「後記」了,「緣起」都還沒寫出來。一本書冊,既然沒「緣起」,哪來的「後記」?這就好如,既然沒有爸爸,也沒有媽媽,哪來的孩子?這樣的書冊,怎麼能叫做「書」?
當文字的初稿接續完成後,在來回印對前後篇的記事主軸時,才恍然大悟,我為什麼寫不出「緣起」?看到每一篇記事中,所寫的內容,與描繪的情境,我當然寫不出「緣起」!
每一篇記事,既交代開始,也交代結果。
每一篇記事,既有來龍,也有去脈。
每一篇記事,既是皮貌,也是神髓。
每一篇記事,既有理性,也有感性。
「緣起」要說的,都在每一篇記事中。
「後記」要講的,也在每一篇記事中。
既然這樣,我當然寫不出「緣起」。
因為這樣,當然也寫不出「後記」。
一本書冊,沒有「緣起」,也沒「後記」,就不能叫做「書」,如真要稱它,只能叫做「記事本」;所以,這本書冊的名,在發表前,改稱它做《西藏|阿里|記事本》!
因此,這《記事本》,既沒「緣起」,也沒「後記」;
因為,每一篇記事,它既是「緣起」,也是「後記」。
抵達古格王朝遺址
初見聳立千年遺跡
上高處,往前再靠進
遺址全貌看得更清楚
在遺址內,上下裡外
悠然自得的徐緩慢遊
要離開了,不捨去
駐足大門前,合十
佇足回頭再望一眼
下次再見,不知年
➡ 下一篇:《西藏阿里記事本》102 附錄|高山症
● 總覽:《西藏阿里記事本》導文|目錄
● 本文訊息發表在我們的臉書社團〔老茶房意合團〕。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122.tw/posts/7245026898884126
● 社團網址:www.1122.tw ,歡迎到社團參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