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房的話〉為過去與未來,寫一份〔祖源依據〕
自從《祖先》這本書 2015 年 7 月出版之後,老茶房很欣慰的看到不少朋友因為《祖先》這本書,而開始拜祖先,而好好照規矩拜祖先,而重寫正確的祖先牌位內板,而正視拜祖先這件事……。在老茶房的〔臉書社團〕成立之後,不少朋友透過〔臉書社團〕委請好友梅齡的先生(袁守方先生)以小楷毛筆字代為繕寫祖先牌位內板(註),因此老茶房從旁看到了各種「祖源」。而袁先生在繕寫祖先牌位內板時,針對每一種特殊情況的「祖源」,都會在每一片的內板末端以工整的小楷毛筆字詳細註記緣由。每每看到有需要註記的牌位內板,尤其是一個祖先牌位內有兩片甚至三、四片內板都有特別註記,老茶房就在思索一個問題,就是後代子孫想要瞭解自己的祖先來源時,就必須打開祖先牌位,取出內板,一片一片的核對,一代一代的接續,才能「拼湊」出祖先的來龍去脈。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取用牌位內板,在內板上獨立寫一份「祖先的來源」或是「本支牌位的來源」文字,放在祖先牌位內,做為後代子孫追本溯源之依據。
最初有這個想法,是因為老茶房家裡的「特殊情況」。怎麼樣的特殊法?只要有看過《祖先》這本書的朋友就知道,老茶房的父親年少從軍,於民國三十八年隨著國民黨的部隊來到台灣,因為擔心家中成員遭到迫害,所以不只把名字改了,也把身分資料的祖籍從「湖北省」改成「湖南省」,因此老茶房在讀書的時候,填寫個人資料在「祖籍」那個欄位,都是理所當然的寫「湖南省」,也就因為如此,學生時期也常戲稱自己是象徵堅持固執的「湖南螺子」。直到幾個孩子都大了,出了社會,父親才跟我們說緣由,說咱們家的祖籍是「湖北省」,不是「湖南省」;那時候才曉得,原來自己一直都是個「湖北佬」。後來老茶房想到這件事就一身冷汗,尤其是又遇到要填寫「祖籍資料」的場合,老茶房就更是凝重,要是,我父親沒跟我們說,或是沒說得很清楚,抑或是也有可能來不及說,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以後我自己忘了跟我的後代說,那是不是我們家以後的子孫就永遠不會知道我們的真正祖籍!?就更不會知道自家的血液源頭!?後來,是看到不少朋友家的祖先,也許是入贅、也許是收養、也許是招夫、也許是入籍……而於某一代在姓氏上或是六親關係上出現變化與轉折,但就因為一開始沒交代清楚,致使後來誤解先祖來源,甚至錯定血源,而產生天大的誤會。這種事情別以為是電影情節,不會出現在你我的周遭;這事兒,在大家都不陌生的〔讀書會〕版主格格身上就發生了。
〔讀書會〕的版主格格,本名何秋格,在家中排行老大。格格的家中從祖父以來一直都有供奉祖先牌位,但是,她們家拜的是「雙姓牌位」,也就是兩個牌位,一是「何」姓,另一個是「林」姓。格格從小到大就不知道她們家的神桌上為什麼是拜雙姓牌位?因為格格的父親不知道,所以沒法跟格格解釋;而格格的父親為什麼不知道?這是因為格格的爺爺也不知道,所以沒法跟格格的父親說明…。就這樣,格格家這幾十年來一直是拜雙姓牌位,而家族成員中,從上到下、從老到少、從叔叔到伯伯…沒有一個人知道「拜雙姓牌位」的原因,後來大家只能用猜的,或是用推敲的,以為「林姓」先祖中有一位是何家的恩人、義父或是家臣之類的。後來,格格還是因為《祖先》這本書而決定重寫祖先牌位內板,到戶政單位申請遠至清代的全戶戶籍資料,花了幾天一一核對每一代的親屬關係,再逐一騰出做出樹狀圖,這時答案才揭曉,才解開幾十年的謎團,原來格格本姓不姓「何」,而是姓「林」,因為在清朝末年(民國前二年)何家其中一位先祖,收養了入籍何府的林姓長工的一位原本就是姓「林」的林姓螟蛉子(養子),為自己的養子,於是將「林」姓養子的戶籍資料重新申請改姓「何」,而這位原本姓「林」的何府養子,正是格格家這一支的先祖,也就是格格的爺爺;應該是當初在領養時有協議,改姓「何」的入籍養子,必須一併奉祀原本同是姓「林」之養父的祖先牌位,因此格格家才同時供奉「何姓、林姓」雙姓祖先牌位。看到沒,還好格格是因為《祖先》這本書而決定以未出嫁的長女身分主導重新繕寫家中原有的祖先牌位內板,才徹底搞清楚,原來自己血緣是姓「林」!原來拜了幾十年的「林」姓牌位,不是不相干的外人,而是自己的本家血源!如果,當時(民國前二年)在完成收養後就把「祭拜雙姓牌位」的協議以「文字」寫清楚,傳續給後代子孫,格格她們全家就不會在這一百年來始終把神桌上的「林」姓牌位當成多出來的陌生人!
就因為老茶房家與格格家這兩個親身例子,而升起「把祖先與牌位來源交代清楚」的想法。當決定後,老茶房除了鼓勵那一兩天有見到面的朋友「一定要交代祖源」之外,自個兒也馬上行動,記述了屬於老茶房家的〔祖源依據〕。初稿文字完成後,先用一般紙張列印出來,在除夕夜祭拜祖先時,把文字放在神桌上,於祭祖上香時,同時稟告祖先們,身為子孫的我,要在祖先牌位內放一份這樣的文字內容,讓後代子孫們有一天想要瞭解祖先的來龍去脈時,有一個明確的依據;等到燃香將盡,老茶房擲杯詢問祖先們是否同意於牌位內放這一份〔祖源依據〕?老茶房的雙手從齊腰高度擲下,得到的是一個幾乎沒有彈跳的「聖杯」。有了這個答案後,便委請好友梅齡的先生(袁先生),以神桌上祖先牌位內板的大小,依舊採用老茶房推廣使用的木紋厚紙板,用小楷毛筆字寫了一份【黎府祖源】,就等下一次祭祖時,再取下祖先牌位,打開後蓋,放入內板的最前方。
如果,您不想後代子孫搞不清楚牌位來由與祖先來源,那就為自己寫一份〔祖源依據〕,放入牌位中,讓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連成一條永不間斷又永遠綿延的線。
對了,如果您有寫〔祖源依據〕要放入牌位中,無須特別舉行安座儀式,您只要先寫好〔祖源依據〕候著,等到下一次的節令祭祖,或是有先人忌日,在祭拜的過程中,特別稟告祖先們要做這一件事。如您不放心,可以擲杯詢問,擲得象徵是同意的「聖杯」後,就直接取下牌位,打開後蓋板放入即可。
還有,如果您有要寫〔祖源依據〕的打算,建議您用「毛筆」書寫,為什麼呢?其實老茶房要記錄〔祖源依據〕一開始的想法是用「印表機列印」,因為字數那麼多,又要寫在「一張」內板紙上,如用「毛筆」書寫,字會很小,困難度非常高,所以優先採用的是列印的方式;後來,列印了一張出來,確實是很整齊,更是美觀,但總覺得少了一些東西,那就是少了情感,少了溫度,少了親近,少了心意…,看越久,越覺得遙遠,感覺上距離感增加了。後來退一步打算改用「鋼筆」書寫,至少鋼筆字富有感情,但是鋼筆的墨水有褪色的問題,這份〔祖源依據〕放在牌位裡面是永遠不動,有可能一放就是幾百年(牌位存在多久?它就放多久!),而這〔祖源依據〕就是要給後代子孫看的,不要到以後子孫要看時,字跡褪色不清,那可就不妙了!鋼筆字會褪色,那就再退而求其次的打算用沒有褪色疑慮的「油性簽字筆」或是「原子筆」來寫,但是,簽字筆寫出來的字太匠氣,少了人與人之間的那份人文感情,原子筆的字更會讓人覺得淺冷單薄……。就這樣,幾種書寫方式都設想過也試過了,最後沒其他的辦法,只有採用那困難度最高,但卻會讓人覺得心意一百分、情意豐滿樓、誠意滿上天…的「毛筆」來書寫這份流傳百世的〔祖源依據〕!
以下,就是老茶房家、格格家,還有梅齡夫家的祖源依據文字內容與書寫完成的內板,供大家參考。
因為內板尺寸不大,無法寫入全部的字數,所以老茶房家寫了兩張內板紙;格格家的牌位因為是雙牌位的關係,單片尺寸很小,所以寫了四張內板紙;而梅齡夫家則是寫了三張內板紙。
【黎府祖源】
本府黎姓祖先,原始祖籍湖北省通城縣,繁衍之子孫以「景運喜時逢,作育英賢廣」詩句為取名排行。本支首位先祖黎喜惠,民國九年生,為家中長男,少年時期國共內戰,部隊入鄉抓丁,為保全家中年幼弟弟,於是自願入營服役。民國三十八年,跟隨國民黨部隊轉進到台灣。來台後顧及大陸家人安全,避免遭受共產黨政治迫害,刻意將祖籍資料填寫為湖南省邵陽縣,名字亦改為黎鐵偉。之後娶台南籍女子許錦桃為妻,共育一女四子。
長女取名台秀;男丁名字沿襲祖籍排行,分別取名時忠、時城、時保、時國。民國八十一年,黎喜惠因病老化,於彌留前,對妻子許錦桃與四子時國親口交代,湖北老家因戰亂幾經搬遷,已無法按址尋根,擔心將來錯認血源,所以爾後子孫無需回鄉認祖歸宗,黎喜惠本人視為來台第一代,後輩排名亦不受祖籍排行詩句的限制,可自由命名。七日後,黎喜惠安祥辭世,成為本支第一代祖。
以上,由時國記述,做為後代子孫追本溯源之依據。
民國一百零五年農曆大年初一 記
【黎府祖源】內板,實品掃瞄。22 號小楷毛筆字,因為內板尺寸不大,無法寫入全部的字數,所以寫了兩張內板紙。
【何府祖源】
本府何姓祖先,根據家族耆老傳述,原始祖源來自大陸河北省,於清朝中期遷移至台灣,並定居宜蘭。民國一百零五年一月,本支何石松長女秋格依據政府登載的戶籍資料,重整祖先牌位內板。依照戶籍資料,最遠之祖源可追溯至日據時代。依資料所記,本支先祖何梓本姓林,名林梓,原為入籍何府長工林阿傳之養子,於明治四十三年(民國前二年)由何府先祖何游免收養為子,從此更名為何梓,應是領養時有協議,何梓需一併奉祀林阿傳祖先牌位,因此本府才同時供奉「何姓、林姓」雙姓祖先牌位。
在核對祖先輩份排行過程中,從戶籍資料得知先祖何梓生父生母之詳細資料,依照慎終追遠之精神,亦將何梓生父生母寫入林姓祖先牌位,由何姓後代子孫永遠奉祀。
以上,由秋格記述,做為何姓後代子孫追本溯源之依據。
民國一百零五年農曆大年初五 記
【何府祖源】內板,實品掃瞄。22 號小楷毛筆字,寫於四張木紋厚紙板上。
【袁府祖源】
本府袁姓祖先,原籍江蘇南京。首位來台先祖袁家鰲,民國十五年生,為家中長子,且排行居首,故取名家鰲。國共內戰期間,隨國民黨部隊來到台灣。民國四十六年娶福建省福州市女子葛意和為妻,育有二子。因離開家鄉時未攜出族譜作為取名依據,又無法與大陸親人聯絡,且當時政府推行「五守」運動,故二子分別取名守方、守正。
民國九十二年,袁家鰲安祥辭世。生前未交代子孫回鄉認祖歸宗,且台灣無袁府歷代祖先資料,長子袁守方為避免錯認血源,民國九十二年設立袁府祖先牌位時,以戶籍謄本中首位先祖,袁家鰲父親袁永福為本支第一代祖。
民國一百零四年,因知悉祖先牌位內板資料中,未註記奉祀後代名字,袁府祖先無法進住牌位,故由袁守方親筆 重新繕寫內板祖先資料,迎請祖先進住牌位。
因無族譜為取名依循,且袁家鰲未予指示,故後代子孫 無須受限於祖籍排行,可自由命名。
另,葛滋萸(葛其麟)與妻子葛王碧璇為葛意和之父母,經葛意和夫婿袁家鰲及袁府祖先同意,長駐府內。
以上,由本支長子守方記述,做為後代子孫追本溯源之依據。
民國一百零五年農曆大年初五 記
【袁府祖源】內板,實品掃瞄。22 號小楷毛筆字,寫於三張木紋厚紙板上。
【註】關於好友 梅齡 的先生(袁先生)代為繕寫祖先牌位內板相關事宜,請進入 梅齡 的〔文字工作室〕部落格,賞閱詳情:www.word.tw
【延伸閱讀】
➡ 《祖先》 內文簡述〔二版〕
➡ 書籍作者 黎時國〔別號 老茶房〕個人簡歷
➡ 老茶房的著作|出版品|書目
● 本文訊息發表在我們的臉書社團〔老茶房意合團〕。
➡ www.facebook.com/groups/1122.tw/permalink/944786822241530
● 社團網址:www.1122.tw ,歡迎到社團參與互動。
● 老茶房的著作出版品,均授權予〔www.讀書會.tw〕銷售。
● 服務資訊,請參閱〔服務台〕中說明。
● 購藏書籍與茶品,請進入〔www.買書.tw〕〔www.買茶.tw〕中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