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房的話 祖先大小事〉陽有隔代奉養,陰可隔代奉祀
〈老茶房的話 祖先大小事〉陽有隔代奉養,陰可隔代奉祀
老茶房在玄學這條路,在拜「祖先」這件事上,因為沒有前輩可以請教,沒有前例可以依循,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是「遇到過才知道」,才會產生所謂的「經驗」,在爾後再遇到時,也才能取用以往的經驗予以對應或解決。
其實,這一路走來,有很多事情並不是當下就知道答案,或是當下就曉得解決方法,往往都是經過若干時日、一年半載,甚至三、五年後,才找出解套之法。就像是之前發表的「魂體修復」之文章,文中所述的問題,早在多年前就發現祖先會有「魂體缺損」的情況,也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但是就因為一直找不到解決辦法,所以才壓著不發表,直到找到面面俱到的解套之法後,才公開真相!
還有一件事,也是個謎團,老茶房一直解不開,那就是從《祖先》這本書出版以來,應該是老茶房從二十多年前口頭鼓勵大家「一定要拜祖先」開始,不時的就會出現一個疑惑,那就是,有的家庭按照老茶房所述的「拜祖先」方式祭拜祖先,的確產生「虹吸管」原理般的「家運」逐漸改善的景況,這就表示有「好好祭拜祖先」的確能提升「家運」。但是,有的家庭明明有按照《祖先》書上講的「好好祭拜祖先」,不過在「家運」的感受上,還是與「沒拜祖先」時的情況差不多,那就表示「祖先」與「家運」之間的關連似乎又沒有那麼的明確。這個謎團,老茶房困惑了好久。直到一年前才理出頭緒,找到干擾的原因,也大約知道為什麼明明有好好的祭拜祖先但家運就是好不起來的起因,不過,就因為一直找不到「解決」之道,才沒把理出頭緒的內容跟大家說。為什麼?因為說了問題卻不能解決,那倒不如不要說,就依現況繼續拜,說不定還能維持現狀;說了問題卻無解,只會造成當事人的心裡困擾,與造成親人間的疙瘩,所以老茶房選擇不講。
所理出的頭緒是什麼呢?答案是「掛鉤」,就像是「火車的每一節列車廂之間相連處的扣環」一樣。是這樣子的,在現在事事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的社會中,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認同「拜祖先」這件事,在一個家庭中,如所有的人都不認同,那事情反而簡單,因為大家「有志一同」的承擔同樣的「家運」,所以就沒有拉扯起伏的問題。但如果在一個家庭中,有的成員認同「拜祖先」這件事,不過有的成員卻不當一回事,就因為「家運」的計算方式是「家中所有成員」的加總計算,未婚嫁的家人是併入父母這支內一併計算,已經成家但未搬出獨立生活還是與父母同住,那也是合併父母這支內一起計算,大家既然都是在同一個「家運」的籠罩下,所以願意祭拜祖先的家人所得之分數,就會被不願意拜祖先的家人給稀釋掉。打個比方,在一個家族中,兒子結婚後還是跟父母住在一起,沒有出現「另起爐灶」的要件,但這一代的兒子媳婦想好好的拜祖先,不過尚健在的父母並不認同,或是老一輩的想拜,但年輕一輩的子媳不願拜,就因為還住在一個屋簷下,「上下兩代」的「家運分數」是合併計算,這一代的兒子媳婦在拜祖先的責任上每拜一次得到「+80分」,但上一代父母不認同也不積極,或是有其他信仰皈依,不只不參與祭拜祖先,甚至還在一旁數落「破嘴」,因為這樣,上一代的父母得了一個「-60分」的負分,結果咧,這一代兒子媳婦得到的「+80分」併入上一代父母的「-60分」,造成每拜一次就得到還是不及格的「+20分」。這就好像一列行駛在軌道上的火車,每一節車廂都扣掛在一起,如果當中有一兩節車廂,刻意的自行踩煞車,結果會怎麼樣?想也知道,輕者拖慢整列火車的行進速度,嚴重者甚至造成整列火車停下來。
就在《祖先》這本書出版後,為了給大家有一個更寬廣、更方便、更簡潔、更快速的互動空間,我們有成立了一個公開的臉書社團,或許真的如我們的社團名稱〔老茶房意合團〕的關係,大家都非常的「意氣相合」在社團上留下了大量講述「祭拜祖先」之前與之後的分享文以及留言與回應。在這當中,老茶房發現幾個明顯的事例,就是,家中的兒媳婦明明有好好的祭拜祖先,但是在「家運」上所呈現的都是「事倍功半」的結果。有發生這種情況的家庭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家中的上一代有長輩還健在,不過都是下一代的兒子媳婦想好好的拜祖先,上一代的長輩都不認同或是用消極的態度面對,或是被動的方式在祭拜祖先,以致出現「不同心」的情況,更嚴重的還發生兒子媳婦埋首在做拜祖先的事,公公婆婆在一旁冷言嘲諷的「破嘴」。當確知他們家族或家庭是這種情況後,老茶房在這件事情上亦想盡辦法利用《卜巴》書中所述之〔家杵〕的特定功能替「拜祖先的人」掙得應有「家運分數」。但是側觀幾個有設立〔家杵〕且啟動特定功能的家庭,有的家庭確實看到台語說的「誰拜誰得」的正面效果,但有的家庭所反映出來的「家運」又不是那麼明確。就是這個疑團,困擾了老茶房一年多,讓老茶房很嘔的是,明明知道問題在那裡,也知道生成的原因,但就是找不到解決辦法,其實是有,但卻不敢講,就是「脫離關係」一途,想想看,這個方法能講嗎?當然不能講,因為這不符合「萬法不離世間法」的原則,為了一個「拜祖先」,搞得六親關係決裂,父子脫離關係,婆媳不相往來,這怎麼說都不合理,也不對,就算真的行,想必祖先們也不樂見。因此老茶房就把這個「問題」一個擱在心裡,因為老茶房確信,一定能讓我找到解決辦法的!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現在,老茶房既然會發表這篇文章,那就表示,找到解決辦法了!事情的解決點,是在一位熟識的朋友身上。能解決,不是這位朋友告訴了老茶房什麼祕辛?而是,藉由朋友這個點,解開一個全面性的疑團。
老茶房所認識的這位朋友從事教學工作,從結婚前,到結婚後,一直到孩子出生,她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與精力經營事業與家庭,但是在「家運」上卻不見起色。這位朋友在《祖先》出版前,聽到老茶房講述祖先之事時,就非常的認同「一定要拜祖先」的主張,加上因為從事教學工作的關係,接觸到非常多的家庭,發現老茶房所主張「祖先=家運」的論點是存在的,幾乎只要「家運不順遂」的家庭,都「沒有拜祖先」或「沒按照規矩好好拜祖先」。而她自己更是一個寫照,她婚前的娘家,有神明廳,有祖先牌位,但對於拜祖先的事,都是採取有空才拜,拜時「心意到就好」的態度在面對,毫無例外的,家中的「家運」在她小時候有印象以來,就沒好過。結婚後,他們自己這一房與上一代的公婆那一房,在「家運」上不要說漸入佳境,就連最起碼的「持平」都撐不住,所以深知祭拜祖先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她婚後是住在夫家,與公婆同住,夫家有神明廳,有奉祀祖先牌位,祭拜祖先的事完全由婆婆在作主與打理,她的先生雖然是獨子,不過就因為公婆是信奉傳統地方宗教,所有家中祭拜的事,要嘛都要依照宮廟的方式與規矩處理,要不就是抱持著「心意到就好」的態度,年節忌日到寺院宮廟中繳錢參加超渡,家裡的祭品則是水果一盤,上香時用台語喃喃口誦:「祖先啊,恁就兌佛祖去修行……(祖先們,祢們就跟佛祖去修行)」,身為媳婦的她,完全插不上手,更使不上力。在《祖先》一書出版後,知曉牌位內板的資料必須完整的重要性後,有一天,在公婆隨著宮廟的進香團去進香不在家時,她與先生取家中神桌上的祖先牌位,抽出牌位內板一瞧,果不其然,牌位內板書寫的雜亂無章,字體歪七扭八,都沒有註記「奉祀人」,這除了許多字體難以辨識外,甚至還有塗改重寫以及錯別字!當他們小倆口知道事態嚴重後,不時的用各種方式與公婆溝通,希望能按照規矩好好的祭拜祖先,最重要的是按照標準方式重寫祖先牌位內板,經過一年多,依然說服不了公婆,後來,他們決定不再耗時間與花力氣對抗公婆長期信奉的地方宗教信仰,而是把原本規劃在小孩子上小學時再搬離公婆家的計畫提早實行。他們的「撤離計畫」一開始進行得並不順利,這除了公婆不同意外,還有就是已經嫁人的小姑不時的跟婆婆咬耳根子,使得他們小倆口不管用什麼理由,婆婆跟小姑都有反對的藉口。後來他們想到一個絕招,就是提出一個「把房間空出來讓不時回娘家的小姑有地方可住……」的說詞,想不到兩天後婆婆就同意讓他們在外租屋搬出去生活(厲害吧!打蛇就要打七吋!)。接著他們打鐵趁熱,緊鑼密鼓的找房子,因為他們在外租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要能夠獨立自主的祭拜祖先,所以都會把「要在家裡拜祖先」這個基本條件跟房東說,想不到絕大部分的房東一聽到要在屋內拜祖先,就都婉拒他們,但還是有少部分的房東欣然接受他們要在屋內拜祖先的需求;同意他們拜祖先的房東都說,拜祖先很好啊!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拜祖先了,房東說他自己的小孩子都不願意拜祖先……。經過一陣子密集的看屋,他們如願的找到一間所有條件都符合的房子,而開始了他們「另起爐灶」拜祖先之路。
他們拜祖先的方式,完全依照《祖先》書中所述,牌位的內板,除了完全按照書中所說的外,還特別委託專業人士製作繕寫牌位內板,所有的資料都據實書寫與註記,目的無他,就是要讓拜祖先這件事達到盡力無漏失的標準。但是,老茶房從旁觀察,發現他們在本業的工作方面,越來越精準,也就是越來越厲害的意思,不過他們的「家運」上,卻不見絲毫進展。就算已經搬出來,在外設置神桌,獨立的祭拜祖先,「家運」也沒出現清朗開闊的感覺。有多次,老茶房冷眼旁觀解讀訊息,想要瞭解這是怎麼一回事?所得到的方向是,這位朋友的教學工作沒有任何不妥之處,按道理說只要是按部就班的往前走,路,自然是越走越寬闊才是。固然她在「祭拜祖先」以及信仰理念上與婆家的家人不合,但這一層面的事,是她在人世間的「功課」,既然是「功課」,那路途就不一定都會是平坦的,過程也不一定都是容易的,但這部分按理說應該不會攪進已經搬出老家在外獨自生活的這一房的「家運」中才對。當理出這樣的方向,知道這位朋友不是從事什麼損人不利己的工作而連帶影響到「家運」,那問題的範圍就縮小一大半了,只要依照「萬法不離世間法」的規範去抽絲剝繭,應該就比較容易看到端倪。還有,老茶房親身接觸好幾位朋友,跟這位朋友的狀況雷同,就是年輕一輩想要祭拜祖先,但就因為與老一輩根深蒂固的觀念不同,所以家人千方百計的制止年輕這一輩祭拜祖先,年輕這一輩獨排眾議的設立祖先牌位開始祭拜,但從此之後在「家運」上並沒有出現明顯改善,可見這當中是還有什麼地方咱們疏忽了,因而激起老茶房「一定要解決」的拗勁,便一路循線的找答案。
有一天早晨,在《天珠》一書中所說的「接收訊息最強」的那個時間點上,老茶房捕捉到四個字「內板掛鉤」,然後接續出來一長串的內容,老茶房當下顧不得事情做到一半,立刻打電話給那位朋友,問他們一件事:「在新設立祖先牌位內板某幾位先人的『奉祀人』是寫誰的名字?」當他們一說出「奉祀人」的「稱謂」,噹噹,答案出來了!癥結就在這裡!就是這裡沒「解開」,難怪怎麼感覺「拜前拜後差不多」,原來大家還「掛鉤」在一起!
事情是這樣。這對年輕人,雖然是經過一番奮鬥才順利的讓兩老放手讓他們在外租屋獨立祭拜祖先,在設置新祖先牌位製作繕寫牌位內板時,一是基於尊重,二是基於倫理,第三也遵循《祖先》書中所提倡的「一代接一代」「代代相傳」的美德,所以祖先牌位中已經往生的「爺爺、奶奶」的內板之「奉祀人」就順理成章的填寫尚健在的「父親名字」。這樣的做法,是正常的;常理來說,也是正確的。但是癥結點也是在這裡,因為這樣子是把「上下兩代」的「家運」主動的「掛鉤」在一起,這就好像成列的火車一樣,要快就一起快,要慢也是一起慢。這怎麼說?是這樣的,往生的先人跟隨子孫的依據是與後代兒子或孫子在生活中產生的「記憶」,祂們「記憶」的進住點是在家中為祂們設置的牌位內板中,雖然說他們年輕人已經搬出來住,也獨立設置祖先牌位,他們上一代的公婆在老家也有祖先牌位,按照規矩,公婆那一房祭拜祖先的責任目標是老家的祖先牌位,因為公婆的父親母親對祂們的生活「記憶」是在老家的牌位中;年輕人已經搬出來「另起爐灶」,祭拜祖先的責任目標則是於租屋處新設的祖先牌位,按照邏輯,新設的祖先牌位中只有「爺爺、奶奶」對這位「孫子」的「記憶」,不會有對「兒子媳婦」也就是尚健在的「公公婆婆」的「記憶」。但如今在新設的牌位中的「奉祀人」是註記「公公」也就是「父親」的名字,這就是主動的招喚原本應該要安穩進住在老家祖先牌位中屬於「公公婆婆」那一房的「祖先記憶」到這兒來,如果在老家的祖先牌位中有註記「奉祀人」,那這麼做還不會那麼嚴重,因為這只是提供給「公公婆婆」那一房的「祖先」多一個進住之所,不過已經確定的是,在老家的祖先牌位中又沒有註記「奉祀人」,而這邊「孫子」設置的祖先牌位,祭拜「爺爺、奶奶」的內板「奉祀人」註記的是「父親」,這就很明確的是替「父親」的「祖先」設立進住所,那「公公婆婆」也就是「父親母親」那一房的「祖先記憶」當然是全數的會到這兒來。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公公婆婆」並沒有到他們的租屋處一起拜祖先,「公公婆婆」那一房的祖先自然是什麼東西都得不到之外,還會出現「怨怒」的「負分」。固然「孫子、孫媳婦」也按照規矩祭拜祖先,不過就因為牌位內板是採「代代相傳」的方式註記,因此在「家運」的計算方式上就是與「公公婆婆」也就是「父親母親」那一房「掛鉤」在一起一併計算,這就會產生前面所說的,這一代兒子媳婦得到的「+80分」併入上一代父母的「-60分」,造成每拜一次就得到還是不及格的「+20分」之結果。而這「+20分」是兩代人併入計算所得的分數,如再細分,還要再除以二,「每一代」就只能分得少少的「+10分」,就好像跟別人花一樣多的時間做一樣的工作,別人可以領得全額的薪水,而自己卻只能拿到別人十分之一薪水而已。看到沒?是不是「有拜沒拜都沒差」,難怪他們的「家運」一直起不來!
這麼說,那採用「一代接一代」「代代相傳」的方式註記牌位內板,似乎就不是那麼正確之舉囉?不是的,祭拜祖先是東方人傳統美德,在以往社會型態明確區分為「士農工商樵」的時代,每一家每一戶每一個人都把「祭拜祖先」視為是「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所以不太會出現「某一代不拜祖先」的情況。如果家族成員全部都「同心」的祭拜祖先,那每一房的祖先牌位「奉祀人」用「一代接一代」的方式「代代相傳」,那的確能產生「1+1=11」有如「臂膀相勾」的強大連環力量,又如「護城石牆」般的鞏固之力。但是,現在因為資訊傳遞快速,西方的文化快速滲入東方文化中,說實在的,現在的社會型態已經不太能區分「東方」或「西方」,就是受到西方文化中把「祖先」這個層面的事認為為無稽之談的影響,已有越來越多人把「不拜祖先」視為理所當然。如果,「尚在人世」的長輩家人中,或是「其中一代」有人不認同拜祖先這件事,或是不願意按照規矩的好好拜祖先,那祖先牌位的「奉祀人」用「一代接一代」的方式,那就不會是加分了,甚至還會出現「倒扣」的情況。想像一種情況,當大家都「臂膀相勾」在岸邊使勁的拉一艘在溪河中名為「家運號」的大船,但當中偏偏有一個人不願意出力不打緊,甚至還把自己的臂膀鬆開,使得整串的力量到他這兒就斷了,那「家運號」的大船不只沒法如人願的向上游挺進,還會因為拉力消失而隨著溪水飄往下游去,這就是上面所說的,在「家運」上不要說漸入佳境,就連最起碼的「持平」都撐不住。
再用另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就好像一間房子是全家人的名字共同持有,有的家人住在這間房子中,而有的家人沒住在這間房子內,但即便是沒住這兒,但在法律的保障下,還是保有這間房子的持分內的所有權;反過來說,在法律的約束下,同樣的也是要共同承擔這間房子的全部負債。當這間房子隨著景氣好轉而漲價,那是大家都得利,大家都能分得房子增值的錢;反之,當這間房子有高額的貸款,那房子名下全部的持有人都要按照持分比例去分擔債務。這樣子說明,大夥有沒有比較清楚?
所謂的「結果論對錯」,當解出這樣的邏輯時,對或不對?不是我說了算,也不是大家投票來決定,而是由「結果」來決定「對或錯」。很簡單,老茶房花了一些時間,與還能聯繫上家中的上一代都健在且「有在拜祖先」的朋友與讀友,除了詢問他們祖先牌位內板的「奉祀人」是如何註記之外,同時也用閒聊的方式關切他們祭拜祖先後的家運狀態。結果呢,絕大部分的狀態都吻合上述的邏輯,也就是「上下兩代」或「上下三代」都健在,也都有家庭,家中牌位都是用「一代接一代」的方式註記「奉祀人」,但家中就是有「某一代人」不理會拜祖先這件事,使得無論是哪一代、哪一房的家運狀態,都有如少了一隻腳的桌子,無論怎麼努力,都明顯感覺事倍功半,甚至障礙依舊連連。而那些關鍵的少部分,很巧的,都是「上下兩代」均有「按照規矩」的祭拜祖先,所以各房、各代的家運狀態,就有如行走在湖泊中的船隻,隨著湖泊水面的上升,而跟著水漲船高。
依照這個邏輯以及幾個案例,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就是,整個家族兩代人甚至三代人住在一起,只有其中一代或其中一房或其中一個人有按照規矩好好拜祖先,這樣子就能讓整個家族都得利、全部的人家運都變好?不,天下間沒有那麼好的事;一個家族只有一代或一房拜祖先,或是一個家庭只有一個人在拜祖先,這樣子餘蔭就能籠罩整個家族或是全家嗎?那是不可能的,天下間沒有那麼便宜的事,這不只不能籠罩全家,反過來這一房或這個人祭拜祖先所得正向點數,還會被家族中其他房或是家中其他人給稀釋掉,這一點老天爺絕對不會搞錯!這不對呀,這對「願意拜祖先」的「那個人」或「那一代」就不公平了。沒錯!這的確不公平,辛苦付出的人,無奈的要被不付出的人拖累,這怎麼說都不符合世間法的邏輯。這個不公平,老茶房不平了好久,這就是在前面所說,事實上老茶房很早以前就知道為什麼明明有好好的祭拜祖先但家運就是好不起來,這癥結點就在「家人」或「家族各房各代」之間對於「拜祖先」這件事「不同心」,以致造成整列火車速度被拖慢,不過,就因為一直找不到「解決」之道,才沒把理出頭緒的內容跟大家說。為什麼?因為說了問題卻不能解決,那倒不如不要說,就依現況繼續拜,說不定還能維持現狀;說了問題卻無解,只會造成當事人的心裡困擾,與造成親人間的疙瘩,所以老茶房選擇不講。老茶房雖不講,但並不表示什麼事都沒做,從老茶房鼓勵大家都要拜祖先以來,無論是公開場合還是私下閒聊,無論是部落格還是伊媚兒,無論是臉書貼文還是留言回應,都在告訴大家,一定要「說服家人」,一定要全家人「同心」的拜祖先,才能真正達到拜祖先的目的。
現在呢,問題還是沒解決,因為老茶房不時的都還是會接到朋友或讀友稍來「家人不認同」的訊息;但是,卻找到「解套」之法。解鈴就從繫鈴處,既然問題的癥結點是在祖先牌位內板的「一代接一代」,而「一代接一代」的關鍵點是所註記的「奉祀人」,那就把「一代接一代」的「掛鉤」給解開,暫時的改成「一代接上代」,就是將「掛鉤」從「上一代」解開,繞過「上一代」,直接往上「鉤掛」到「上兩代」,說直接一點就是「隔代奉祀」。
就依老茶房的這位朋友為例,他們既然搬出老家獨立生活,而老家尚健在的「公公婆婆」也就是「父親母親」並不認同他們拜祖先的做法,加上「公公婆婆」也有祭拜屬於自己這一房的祖先之責任與義務要去執行,那他們這一代祖先牌位內板的「奉祀人」,就可以暫時跳過「公公婆婆」也就是「父親母親」那一代,最近一位往生親人的「奉祀人」就寫他們自己,而他們最近一位往生的親人是「祖父祖母」,那內板「奉祀人」就不要註記「公公」也就是「父親」的名字,而是「孫 〇〇」,上方往生者的名諱就寫對應關係「祖父、祖母」,或是自幼習慣的口語稱呼「爺爺、奶奶」「阿公、阿嬤」,這樣就行了,這樣就能與「上一代」祭拜祖先的責任「拖鉤」,達到真正的「獨立祭拜」,完全落實「個人祖先個人拜」的祖訓。
那,採用這種「一代接上代」方式合不合乎邏輯?當然合乎邏輯!古今中外,不是有很多「隔代奉養」的家庭嗎,既然「陽間」有「隔代奉養」的事,那「陰間」當然也可以「隔代奉祀」!這,就是「萬法不離世間法」!
那,這樣做是不是讓人覺得很絕情的不理會「公公婆婆」也就是「父親母親」?其實事情不能這樣子看待,這事兒應該站在理智的角度來看,才能達到真正的「陰陽兩安」之境界。「父親母親」本來就有屬於他們的「祖先」也就是「先人記憶」要祭拜,這是每一個到這個世界上的生靈必須履行的一門功課。如今用「一代接一代」的方式祭拜祖先,如果「父親母親」本來就有用心的按規矩的祭拜祖先,那就皆大歡喜功德圓滿。如果「父親母親」本身並沒有拜祖先,或是沒按規矩拜祖先,而由「兒子媳婦」代勞「幫他們拜」,這樣做不是孝順,而是在陷父母於不義,應該是不孝!因為「一代接一代」,而「奉祀人」又是註記「父親」的關係,所以「父親母親」的祖先「記憶」都在「兒子媳婦」的牌位中,那「父親母親」應該盡的祭拜責任,都由「兒子媳婦」幫忙做了,這後果有多嚴重,大家一定不知道,這即意味著,「兒子媳婦」做了多少,就表示「父親母親」少做了多少!而一個人一旦往生後,祂的「記憶」是沒有邏輯性的,是「很直」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祖先們就只會看到「父親母親」該做而沒有做的那部分,而把怒氣加重在「父親母親」的身上。在這種景況下,「父親母親」的「家運」狀態怎麼會好!?
還有另一個層面的嚴重情況,大家也一定沒想到,事實上老茶房以前也沒想到,因為老茶房自家沒這種情況,自然就沒有這個層面的經驗。就以上述老茶房所認識的這位朋友為例,他們已經搬出老家在外獨立祭拜祖先,就因為「父親母親」都還健在,所以依循常理牌位內板中按照輩分排序,最後一位「奉祀人」是「父親」的名字。看到沒?問題就出在這兒!這樣的註記方式,這個牌位在定位上是「父親該拜的牌位」之另一個門戶,這個牌位中完全沒有他們已經「另起爐灶」後「這一支」子嗣之名,所以廣義來說,這不是他們責任範圍內該拜的祖先,他們還是在拜「父親該拜的祖先」。那問題就來了,他們「另起爐灶」後「這一支」的祖先呢?就是這個大問題,因為嚴格上來說,根本沒有拜到,甚至可以說是,根本還沒開始拜!因為他們所拜的牌位在名義上來說,還是屬於「父親該拜的牌位」。難怪他們搬出來後,也安座拜祖先,出現的狀態卻不如預期。
所以,用「脫鉤跨輩」方式註記牌位內板祭拜先人,這不止是替自己解套,使自個兒「拜多少就得多少」,不會一直在那兒「做白工」;同時,這也是在幫「父親母親」的忙,至少這是讓「父親母親」在祭拜祖先這件事的責任分數上,是停留在原來的點,而不至於再增加「祖先怨氣」的「負分」。當然的,這個解套之法並不是永遠維持這樣,所以老茶房才會在前面說「暫時的」改成「一代接上代」,當「父親」百年之後,「父親」卸下了祭拜祖先的責任,就把牌位內板換回原來的排序,將「祖父祖母」的牌位內板的「奉祀人」註記為「父親」之名,而自己也可以以「子」之稱,名正言順的祭祀「父親」,回到「一代接一代」的方式,讓自家「祖源」得以回歸正途的「代代相傳」。
當老茶房發現了這個解套之法後,除了把初步的發現跟幾位當時來〔讀書會〕支援活動擔任志工的讀友提過外,更特別找了一個時間,用口述的方式,從頭到尾把這個原理和排序架構講給這位朋友夫妻倆聽,他們聽了以後覺得蠻有道理的,也合乎邏輯,但當下他們並未表示回家後是否會更換「祖父、祖母」的內板,將「奉祀人」改成「孫 〇〇」。幾個月後,《祖先》二版新書出版,他們夫婦倆帶著娃兒專程來〔讀書會〕買《祖先》二版新書,在寒暄過程中,他們主動告知家庭現況。他們說,他倆當時聽聞老茶房的分析後,回家想了兩天,決定給自己一次機會,試一下,就把牌位中「祖父祖母」的內板,改成老茶房解釋的「一代接上代」,試一陣子,如果有覺得不妥,甚至沒啥改善,那就再換回原來的內板便是,反正現在家裡狀況就有如霧氣籠罩,最糟還能怎樣!?於是乎,隔天他們就進行起這件事,之後幾天,他們逐漸忘了更換了內板這事兒,直到最近,他們才突然發現,一切都在慢慢的轉好中,呈現出來的談不上輝煌騰達好運連連,但是總地來說,各方各面都有改善,最神奇的就是「公公婆婆」也就是「父親母親」的情況與老家的狀態,他們小倆口與老人家之間,從婆媳對立「相近如冰」回復到婚前「相敬如賓」的和諧關係,同時兩老的情況,也回到她嫁入夫家前的狀態,在改變的幅度上雖然談不上脫胎換骨,他們從旁觀察至少是維持現狀,真的應了前面說的「是停留在原來的點……」。
這位朋友主動告知狀況的改變,老茶房真的很欣慰。接著幾天,老茶房一一詢問當時來〔讀書會〕支援活動時聽老茶房講述這個邏輯的讀友,結果當中就有與這位朋友一樣狀況的讀友,回去以後也暫時更換了牌位內板,將「祖父祖母」的「奉祀人」改成「孫 〇〇」,之後家中氛圍的轉變,幾乎與這位朋友一樣,到現在為止,他們都覺得當時的「暫時更換內板」的行為是對的。這些家庭所呈現的,雖然只是少數個案,但最起碼已經吻合「結果論對錯」的標準,這也就表示老茶房解出來的邏輯是「通」的。所謂「一法通,則萬法通」,就單這個點,就能打通許許多多祭拜祖先過程中因為人為因素所衍生出的障礙與淤塞,所以這一定要公開讓大家知道!但回頭一看,挖阿~《祖先》二版已經出版了,如要增編到《祖先》書中,那就要等到再版印刷時才行。這怎麼成?祖先的事,怎麼可以等!當然是要第一時間優先處理。於是乎,老茶房關上房門開了電腦坐了下來打了這篇文章,舉幾個之前聽聞過或遇到過的狀況為例,建議大家可以這麼做,可以用這個不著痕跡的小改變,來試著打開祭拜祖先過程中因為親人不認同而卡在「家運」通道中的淤積。當然的,如果你們家的情況與下述某個案例雷同,不過目前在祭拜祖先上你並未覺得有何不妥,那你就維持原樣,不一定要變更,繼續的用心祭拜。也就是說,有察覺不對,再試著改變;如果覺得家運平順,或是很滿意現況,那就不要改變。
◆〔一〕祖父祖母已往生,父母均健在,兒子也結婚,且搬出去住。
就是上述的例子,家中父母均健在,兒子結婚後搬出去住,兒子在住處安奉祖先牌位,家中「最近一位往生」親人的內板「奉祀人」要註記兒子之名,也就是「祖父祖母」的內板,先人名諱上的輩分稱謂,就寫「祖父、祖母」,下方「奉祀人」就註記對應關係「孫 〇〇」,就能讓拜祖先這件事情單純化、單一化,既不會攪混「父母親那一支」的家運,也能更落實「自己這一支」祭拜祖先的責任。
不過,如果「父親母親」也就是「公公婆婆」也非常認同拜祖先這件事,而且在「兒子媳婦」拜祖先的日子,也都會專程過來參與祭拜過程,甚至幫忙,那基於倫理與尊重,「祖父祖母」的「奉祀人」就可以這註記「父親」之名「子 〇〇」,這樣子在「家運」上更能產生連結壯大作用。
在繼續往下解釋以前,老茶房幫大家問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之前在〔臉書社團〕版上有讀友問過類似的問題,而老茶房也把回覆文收編入《祖先》二版中,那就是,如果「祖父祖母」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往生,甚至在我們還沒出生前就已經仙逝,有的甚至像老茶房家的狀況一樣,父親年輕時就隻身來台灣,才娶妻生子,那身為「孫子」的我們,對「祖父祖母」根本沒啥印象,甚至像老茶房一樣根本沒見過「祖父祖母」,與「祖父祖母」沒有生活上的「記憶」連結,那我們要如何以「孫」為「奉祀人」祭拜「祖父祖母」?關於這一點,你大可放心,或許我們不認識「祖父祖母」,但是「祖父祖母」一定會認識你!因為,如父母親在孩子很小時就往生,那這孩子對父母親的全部記憶就只會停在父母往生時的當下。那父母親的記憶資料庫就不一樣,因為父母親往生以後,祂們對孩子的全部記憶會以「魂」的型態一直跟隨著孩子,既然祂的「魂」會一直跟著孩子,自然的祂就會看到孩子長大、看到孩子娶妻生子、看到孫子在父母親的呵護下長大,接著又看到孫子娶妻生子……,所以對於孫子當然就是「記憶深刻」!因此在「孫子孫媳婦」願意主動祭拜祂時,祂當然會第一個知道!也一定會滿心歡喜的接受「孫子孫媳婦」的奉祀!
◆〔二〕祖父祖母已往生,父母均健在,兒子已結婚,與父母同住,家中有神桌祭拜祖先。
兒子雖已結婚,但未搬出去住,所以還不構成「另起爐灶」的要件。不過,既然已經娶媳,在祖先的體制架構中,就廣義來說已經算是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分支」,固然現在還未搬出去,這並不代表就可免除祭拜祖先的責任。不過家中已經有祖先牌位,無論這牌位是祖父安設的,或是父親安設的,但祖父已經往生,所以現在的「主奉祀人」就是屬於父親,也可以這麼說,這是「父親該拜的牌位」。如今兒子結婚了,沒有搬出去,兒媳想盡到拜祖先的義務,總不能在一張神桌上放兩個「同一祖源」的祖先牌位,這樣子怎麼說都不合乎世間法的邏輯。其實有兩個方式可以選擇:
⑴、維持現狀,牌位內板中「主奉祀人」還是父親,亦不用加註兒子之名,兒媳就拜家中原本的祖先牌位,意謂著將「上下兩代」的「家運」合併在一起,只要全家人上下「同心一致」的按照規矩好好的祭拜祖先,在「家運」上自然就會出現眾志成城的強大效果。
⑵、如果父母與兒媳在拜祖先這件事情上有歧見,或是各自主張不同的信仰,或是各自堅持不同拜法,難以達成共識,為了顧及家庭和諧,可以採行折衷辦法,用「同桌分拜」的模式,就是家中「最近一位往生」親人也就是「祖父祖母」的內板上只寫名諱,不要寫輩分稱謂,下方的「奉祀人」用「並列」方式註記「父親與兒子」兩位,同時在「父親與兒子」名字上方加註與往生者的輩分關係,即「子 〇〇」「孫 〇〇」,這樣子祭拜祖先的責任以及所要承擔與獲得的,從這兒開始就一分為二,宛如無形中建立一本收支簿,誰有拜、誰沒拜?誰拜得對、誰拜錯了?誰的心態嚴謹、誰的態度馬虎?……完全不會攪和在一起!到最後,在「家運」的分數上誰得多少、誰扣幾分?也清清楚楚!不過,在說服長輩在原有的牌位中註記「兩位奉祀人」的過程中要有費一番唇舌的心理準備,因為,如果長輩那麼容易被說服,那他們對於「按照規矩好好拜祖先」這件事情上,就不會有那麼多「異見」,甚至從一開始他們就會採用正確的方式祭拜祖先。所以,關於說服長輩這件事,就是在考驗每一個人的智慧與耐心,因為,六親關係的經營,是每一個到這個世界上的生靈必修的一門功課。
◆〔三〕母親健在,父親已往生;家中有數位男丁子嗣,都尚未結婚,也都與母親同住,家中有神桌祭拜祖先。
這種狀況的家庭,依照大家的習慣,祖先牌位中往生父親的內板之「奉祀人」幾乎都是註記「長子」之名。這麼做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對,不過此舉也意味著全部的家人之「家運」通通掛在一起,也就是都籠罩在一個「家運」之中。每一個人在拜祖先這件事情上,所努力的、怠惰的,所做的、沒做的…都會鉅細靡遺的併入「家運」分數中加減乘除的計算,然後所得的總分,再除以家中人數,便是每一個所得。這個時候便會產生一個問題,如家中男丁皆已成年,甚至都有自己的工作事業,那就意味著,在「家運」的計算中會互相牽引而使得每一個人的成就都會差不多。老茶房就見過不少這種狀況的家庭,家裡成員中的每一個人無論是從事什麼行業?工作成就或事業發展都差不了太多,如果是很好,那大家都不低;如果不太好,那大家都不會太順遂……。反正就是沒遇過共同祭拜一個祖先牌位的兄弟們,在「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後,有的已經到達巔峰還不停的在繼續往上升,而有的卻不斷的從半山腰滑入谷底……,也就是說,同拜一個牌位,還未見過兄弟彼此間的成就相去懸殊的。
要讓這困境解套,很簡單,可以用「共同奉祀人」的方式,即可將每一個兄弟的「家運」之「虹吸管」給獨立出來。做法是,祖先牌位中往生父親的內板中之名諱上就書寫實際稱謂「父」,下方的「奉祀人」就用「並列」方式,依序註記「長子 〇〇」「二子 〇〇」「三子 〇〇」……。也就是說,雖然這幾個兒子還未成家,也都還在一起,但是都已成年,也都各自發展,所以就從這兒開始,建立屬於他們各自的「分支」,讓每一個兒子在祭拜祖先的事情上,都能「做多少,就領多少」,或是「不去做,就扣多少」,不相牽引的各自領受與承擔「家運」之果。當,家中哪一位兄弟結婚成家,也搬出去住,「另起爐灶」的在住處設置神桌祭拜祖先時,那老家的祖先牌位中往生父親的內板就可以順勢變更,重新書寫一張新的,下方的「奉祀人」就不再註記已經結婚且已搬出去的兒子之名,其他尚住在家中的幾位兒子,如前法依序註記,然後再放回牌位中,讓已經搬出去住的兒子,成為真正的「分支」。
◆〔四〕祖父祖母已往生,父母均健在,有兒子,亦有女兒,都已成年,但尚未結婚,有各自的工作事業,還與父母同住,家中有神桌祭拜祖先。
屬於這種家庭型態,依照禮俗傳統,牌位中「祖父祖母」的內板「奉祀人」一定都是註記「父親」之名,又因為身為「掌家媳婦」的「母親」尚健在,兒子女兒亦尚未嫁娶,因此全家人的「家運」理所當然的都是籠罩在一起的合併計算。正常狀態下,只要全家人大家「同心一致」的祭拜祖先,「家運」之途沒有道理不順遂。不過,老茶房就遇過家中還未婚嫁的成年子女想要好好的祭拜祖先,但是父母親卻都是消極的,尤其是在祭拜祖先的態度上應該是最積極的「掌家媳婦」也就是「母親」,是站在被動的立場,因此每一次家中的節令或忌日祭拜祖先,都是由兒子一個人在張羅,或是由女兒一個人在獨挑大梁,以致家中的節令或忌日祭拜祖先,所營造的雖然都是熱鬧的氛圍,事實上卻是大家心知肚明的表象和諧。祖先們「很直」,但也很「敏感」,更不會「客套」,家人們都有用心做,祖先們就毫無掩飾的展顯祂們的開心與滿足。同樣的,節令或忌日的祭拜,都是由那一兩個或是某一個家人在唱獨腳戲,祖先們也會毫不隱藏的釋放不滿的情緒,再透過「虹吸管」的通道到了「家運」這一端,忠實的呈現出遲滯與窒礙。這就是老茶房在前面說的「不公平」,一艘大船上,只有一個人或一兩個人用力的划船槳,其他的人都不出力划槳,這不只船不會行走,還會把划船槳的力氣耗盡。而現在,有辦法了,就是暫時用這個「內板分支」的「解套」之法,達到最起碼的公平。既然怎麼做都難以完成任務,那就實行B計畫;既然達不到A成效,那就退一步的追求B境界。做法是,將祖先牌位中最近一位往生先人也就是「祖父祖母」的內板上只要書寫名諱,不要寫輩分稱謂,下方的「奉祀人」除了原來的「子 〇〇」以外,再以「並列」方式將未嫁娶且已成年子女,依其對應輩分關係按照排行「孫 〇〇」「孫女 〇〇」依序註記於後,明確的闢出「分支」,如此便能疏導淤塞,讓有做的人有所得,讓不想做的人,不要牽累旁人,以此達到公平之目的。待將來,兒子成家搬出去,或是女兒嫁人為媳,再依當時的實際狀況更換「祖父祖母」內板,「奉祀人」只註記尚在家中的成員。
那,狀態是反過來,是長一輩的積極拜祖先,尤其是身為「掌家媳婦」的「母親」更是不遺餘力,晚一輩的子女反而興趣缺缺,更是不積極參與家中拜祖先之事,但因為同住一屋宅中又是未婚的成年子女,對於祭拜祖先的態度都要一起併入全家的「家運」中,那這個時候父母親為了讓「家運」維持起碼的順遂,是否也是要採行這種「暫時分支」的方式處理?原則上當然是可以,不過家中是這種狀態時,倒是要先思考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現在子女都已成年,對拜祖先之事沒意願,那就表示,父母親往生以後有極大的可能會面臨「無人祭拜」的局面。所以,家中如有對祭拜祖先沒興致的子女,做父母的反而是要花更多時間積極的以身作則給子女們看,讓他們有效尤的方向與目標,同時也要用各種家人熟悉的方式說服子女要正面的看待祭祖之道,如此才能達到「代代相傳」的目的。
◆〔五〕父親已往生,母親健在,有數位兒子,都已成家,亦有女兒,但尚未結婚,子女們都有各自的工作事業,因為父親遺留下來的老家屋大房間多,所以已成家的兒子與未婚的女兒,都與母親住在老家的宅第中,家中有神桌祭拜祖先。
老茶房在這些年中,遇過好幾個這種型態的家族,依照禮俗習慣,所有家族的祖先牌位中都是以「長子」為主要「奉祀人」,也就是所有的家族成員,無論是已成家的或是未結婚的都是「拜同一個牌位」。但巧的是,就如前面講述的,家族成員的成就都差不多,大家都是很苦力的打拼,但是所獲取的往往與付出不成比例,說穿了幾乎都是面臨同樣的處境,生活上都同樣的沒那麼順遂。這也難怪,因為是「拜同一個牌位」,所以當然是籠罩在同一個「家運」中。在老茶房遇過的幾個家族中,有的是女兒想好好拜祖先,但是已成家的兄嫂或弟媳不想拜或是不想好好的按照規矩拜;有的是兄弟中有一房想好好拜祖先,但是其他房的兄弟或家族中其他成員態度不積極……,以致出現前面所說的「正負相抵」,迫使大家都處在一樣的層面上。
想想這也不奇怪,打個比方,這個大家族中有一個排行最大的未婚女兒,有兩個已經成家的兒子,還有名義上是「掌家媳婦」的母親,算一下看有「幾支」?母親與未婚女兒屬「同一支」,兩個已經成家的兒子就是「兩分支」,加起來就有「三支」,現在因為都是「拜同一個牌位」關係,導致「三支」像麻花一樣捲攪在一起成為「一大束」,所以,在「家運」上,大家當然都是面臨同樣的處境。當然的,誰都不希望如此,要解套嘛,很簡單,就是回到源頭,把麻花打開,就將祖先牌位中最近一位往生先人,也就是「父親」的內板上,依舊寫輩分稱謂,下方的「奉祀人」以「並列」方式,依其排行依序註記於後,因為未婚的女兒為「長女」,又屬於「母親這一支」,所以可以代表「母親」註記於前,分別是「長女 〇〇」「長子 〇〇」「二子 〇〇」,如此明確的在「同一個牌位」中闢出「分支」。以後呢,在節令或忌日,大家可以毫無心結的一起準備飯菜一起祭拜,或是好整以暇的分別準備飯菜錯開時間祭拜,都不會影響祭拜的結果。因為在牌位內板中有分別註記「每一支」的代表「奉祀人」,那「每一支」的「記憶祖先」就會循線準確的領受祂記憶中後代子嗣的奉祀,透過「虹吸管」傳回來的收支點數,完全不會搞混,更不會出現帳目不清以及宛如做白工的呆帳。同樣的,待將來有兒子搬出去,或是女兒嫁人為媳,再依當時的實際狀況更換「父親」內板,「奉祀人」只註記尚在家中的成員。
◆〔六〕祖父尚健在,祖母已往生;母親尚健在,父親已往生;兒子已結婚,與母親同住,家中有神桌祭拜祖先。祖父另有住處,祖父只拜神明不拜祖先。
這種情況最特殊。一般而言,大多是老一輩的想拜祖先,但都是年輕的一輩不想拜,像這種尚健在的老兩代以前的長輩不想拜祖先,但是後面的子嗣都依循著規矩拜祖先的家族真的很少見,不過就真的讓老茶房遇到,還不止一個,這也是老茶房前面所舉「臂膀相勾」之例的由來。
囉唆話不多說,那這種狀況的「解套」辦法呢?嗯~這個症狀的緩解辦法就要「動手術」了!~啥?~有那麼嚴重!~不是,是這種情況就要用宛如「心臟繞道手術」般的方法,建立「便道」。什麼是「心臟繞道手術」?這是現在醫學上很普遍的醫療手術,我們身體的心臟是透過動脈將血液送到身體的其他部位,但是有時候運送血液的動脈會阻塞,嚴重的話會危及生命,當發生這種狀況,就會用外科手術建立一條新的通道,繞過阻塞的位置,讓血液繼續輸送,以延續生命,在醫學就稱這個為心臟繞道手術。就是這個原理,既然「祖源」中有路段阻塞,且短時間內難以打通,那就在一旁建立一條「通道」,繞過阻塞的位置,讓「代代相傳」的「祖流」能夠通暢。做法是,更換牌位中「曾祖父」的內板,「曾祖父」的內板上只要書寫名諱,不要寫輩分稱謂,下方的「奉祀人」用「並列」的方式註記兩位,一位是健在的「祖父」,另一位是已經往生的「父親」,依其對應輩分的清楚註記「子 〇〇」與「孫 〇〇」,這樣子就能暫時的「解套」。這其中,「子」就是表明不願意拜祖先的「祖父」,也就是「祖源」中阻塞的路段;而「孫」便是已經往生的「父親」,這就是實行繞道手術所建立的「便道」。雖然是額外加註的權宜之計,但至少可以讓後代子孫在祭拜祖先這件事情上,不會因為某一位長輩不認同,而一直在那兒原地踏步。同樣的,待將來祖父百年之後,在祖父的牌位合爐時,可一併把「曾祖父」的內板換回原來格式,回到「代代相傳」的正途上。
以上幾個例子,是老茶房推廣拜祖先這三十多年來,所遇到「明知道癥結在那兒,卻找不到解決辦法」的幾個明確事例。如果你們家的狀況有與當中事例吻合,又覺得在家運的這條路上感覺怎麼沒那麼順暢,那不妨暫且循著老茶房的建議,更換祖先牌位中「某一位」先人的內板,小小的微調,暫時變更「奉祀人」,原來的內板也不要丟棄或焚燒掉,就用紅紙袋裝著,放在神桌抽屜內。一陣子之後,自我體會一下家中狀態,如果覺得沒什麼差別,那就把原來的內板換回來,再回到原點就好,就如同一切都沒有改變。把原來的內板留著,還有另一個用意,那就是等家裡這個「癥結」不再存在,或是家人全都理念一致「同心」的祭拜祖先後,就取下暫時置換的內板,拿出收著的那片原來的內板,再放回祖先牌位中原來的位置,正式的接回「代代相傳」的軌道上。
或許,你們家在祭拜祖先這條路上也是有某種「癥結」存在,但不在老茶房所舉的幾個事例中。這時候你也別急著來詢問老茶房,而是舉一反三,所謂「一法通,則萬法通」,就善用這個「脫鉤」的原理,套用在自家的情況中,一定會讓你找出適用於你家的「解套」之法。
當然的,如你們家有上述例子的情況,你也是可以選擇維持現狀,牌位內板不做任何變動,然後把精力著重在「說服家人」上面,因為,「六親關係」是每一個到這個世界上的生靈必修的一門功課,從源頭去解決,才是一勞永逸的,也才是「善了」之道。
以上,老茶房解說完畢。
〈老茶房嘀咕〉————
現在不少人受到時下傳統民俗觀念的影響,都認為祖先牌位不要亂動,更不能隨時打開看內板,因為大家都說,動了祖先牌位「家運」會不好……,家裡會出現不好的事……,所以,如果要動祖先牌位,或是要看牌位內板,甚至要書寫牌位內板的先人名諱,一定要請專業的老師、法師或是師父來現場施法進行,然後再依照習俗的,在辦完事後,我們再包一個內裝相當金額的「紅包」給前來幫我們處理祖先牌位的人,這,就是大家口中所謂的「規矩」。老茶房從以前看到這樣的「規矩」,不禁就想,自家的事,嚴格說起來還真是道地的「家務事」,為什麼不能自己動手或是由家人做?而一定要找不相干的外人甚至完全不認識的人來做?這樣的「規矩」到底是誰訂定的?是老師、法師或是師父定的,那他們才有紅包錢可以賺,才有生存空間?還是子孫、後代或後人定的,那他們在祭拜祖先方面就可以有方便省事的理由?甚至是為了自個兒不想拜祖先的不合理行為,而自我衍生出的合理解釋?
你只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就是,有誰比你自己更瞭解自己的父親?有誰比你更熟悉自己的母親?沒有,最瞭解與最熟悉自己父親母親的就是身為他們子女的你!既然這樣,屬於父親與母親的身後大事,當然是由身為子女的你,最有資格來處理。同樣的,有誰會比你們自己更了解自己的「祖源」?有誰會比你更清楚與先人間的「記憶」?當然就是身為後代子孫的你!既然這樣,祖先牌位的大小事,當然你才是唯一有資格去動的。
老茶房沒有敏感體質,看不到靈界的景象,聽不到靈界的動態,老茶房對於所有玄學的事情,都是把持那句老話「萬法不離世間法」,只要合乎邏輯,就沒有不對的理由。而這,就是替那些在祭拜祖先這件事情上盡心盡力卻得不到預期和諧的人,所提供最合理的「解套」之法。
老茶房堅信,事在人為,凡事本分做,老天爺會看到的。對於祭拜祖先事,只要「緊繃」為之,祖先們會看到的。
感謝您支持 老茶房〔黎時國〕 與 讀書會〔一定瘦〕!
【延伸閱讀】
➡ 《祖先》 內文簡述〔二版〕
➡ 《卜巴》 內文簡述
➡ 書籍作者 黎時國〔別號 老茶房〕個人簡歷
➡ 老茶房的著作|出版品|書目
● 本文訊息發表在我們的臉書社團〔老茶房意合團〕。
➡ www.facebook.com/groups/1122.tw/permalink/1350688048318070
● 社團網址:www.1122.tw ,歡迎到社團參與互動。
● 老茶房的著作出版品,均授權予〔www.讀書會.tw〕銷售。
● 服務資訊,請參閱〔服務台〕中說明。
● 購藏書籍與茶品,請進入〔www.買書.tw〕〔www.買茶.tw〕中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