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房的話 祖先大小事〉祖先留下來的規矩,要不要遵循!?
大家總以為,只要是認同祖先的人,最容易接受拜祖先這件事。大家都以為,只要家中原本就有拜祖先的人,最容易更改舊習然後按照規矩好好拜祖先……。如果你也這麼認為,那誤會就大了!
在老茶房推廣大家都一定要拜祖先的三十餘年中發現,只要是家中已經有在拜祖先的家庭,或是家族中已經有固定祭拜祖先活動的人,最難接受老茶房所呼籲「要按照規矩好好拜祖先」的主張。反倒是家中原本就沒有拜祖先的家庭,或是從小就不太接觸家中祭祖活動的人,說直白一點就是,本身對於「拜祖先」這件事是陌生的、是不熟悉的,且沒有根深蒂固觀念的家庭或個人,最容易聽進老茶房的話,也最容易接受老茶房的觀念與《祖先》書中的主張。
也就是說,只要有所謂「祖先留下來的規矩」的存在,那要改變他們的想法,就要有勇闖「海軍陸戰隊那條天堂路」的心理準備。會有這種難關的存在,並不是《祖先》書中提倡的方法太另類,太讓人家難以接受,這難關的癥結是在「人心」,因為「人心」的自我意識太難控制,一旦拗起來就不講道理,再加上受到周遭似是而非的資訊干擾,進而演變出「一個原則,各自表述」的各種規矩。哪個原則?就是大家都知道有「祖先」的存在,這是唯一不能推翻的事實,但是,一旦加入「人心」的調味料,芸芸眾生就是有辦法訂出一些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符合祖先需求的規矩。這其中,最難說服的、最難喬的,不是「祖先留下來的規矩」中的「規矩」對不對,而是要他們接受「祖先留下來的規矩」這句話本身其實是有很大的商榷與探討空間這件事。
那這麼說,是不是「祖先留下來的規矩」都是不好的?都是不對的?不是這樣子的,就因為有先民的智慧,才能造就現在的我們,「祖先留下來的規矩」只要合乎時宜,合乎禮教,合乎道理,合乎人性,合乎世間法邏輯……,那我們當然要遵守,當然要依循!不只要遵循,還要盡子孫後代的本分把規矩發揚光大,這才不會辱沒祖先們當時定下這些規矩的用心!但如果祖先留下來的「某些規矩」,不合乎世間法邏輯,又不合乎人性倫常,甚至與道德相悖特立獨行,那子孫們還要不要遵循?
祖先們在當時,定下某一項規矩,相信一定有祂們的理由,但這些理由不外乎:
⊙ 或許因為因地制宜;
⊙ 或許因為時空背景;
⊙ 或許因為記憶深刻;
⊙ 或許因為刻骨銘心;
⊙ 或許因為飽受委屈;
⊙ 或許因為家族恩怨;
⊙ 或許因為被迫無奈;
⊙ 或許因為報恩還願;
⊙ 或許因為意氣用事;
⊙ 或許因為意識型態;
⊙ 或許因為順應潮流;
⊙ 或許因為環境使然;
⊙ 或許因為被人誤導;
⊙ 或許因為一時興起;
⊙ 或許因為信仰改變;
⊙ 或許因為只為了要與眾不同 ……
一大堆的或許,以致定下一個或數則在當時自己認為是「最適當」的規矩。
如果,只是為了當時一個符合當時狀態的理由,而定下一個不一定符合後代子孫的規矩,那後代子孫要不要遵循?要不要改變?老茶房認為,一個國家的憲法都可以隨時「修正」,一個國家的法律都可以隨時「制訂」,所有重要的條例都可以「變更」,那祖先留下來的規矩當然也是可以因應當時當下的狀態「修改」為「最符合祖先們的需要」!
就舉兩個離我們最近的例子,如果你是創立清朝之滿族人的後裔,那現在你要不要遵循祖先的規矩留辮子?還有,我們現在所有的人不都是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後裔,那是否要遵循祖先留下來的規矩,只要看到總統,就要立刻雙手一甩袖五體投地的趴伏在地上,然後大聲高呼三聲「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兩個例子好像大了點,也講得太遠了,怎麼扯到國家民族去了!就說近一點的,祖先替家族留下來的規矩中,最常見的有幾個,一個是「祖先拜素食」;第二個是,家族中的人員,活著時候是冠現在身分證上家族的「姓」,往生以後的祖先牌位內板中,卻是換用另一個「姓」。老茶房遇過的就有在祖訓中明確的交代這四個字「活〇死〇」的規矩,也就是這個「姓氏」家族中的成員不分男女,一旦百年之後,祖先牌位中內板上祂的名字不變,不過「姓氏」就改成另一個「姓氏」。與「活〇死〇」規矩類似的還有一種,就是「招夫」的「入贅婿」,因為「入贅」緣故,所生子嗣必須跟隨女方的「姓氏」,但後來也許時空背景轉變,也或許當初就有協議,所生子嗣以及傳延的子孫在往生之後,牌位內板就要改回原來「入贅婿」也就是男方的「姓氏」。還有一個就是,規定家族後人在往生後牌位中的名諱,一定要依照「排行詩句」依序取用詩中之字,置換名字中的一個字,寫成另一個名字,也就是說,往生以後「姓氏」不變,但是名諱卻是一個陌生名字。
正如上面所說的,祖先們在某一代時定下這個規矩,一定有祂們的理由,但這個規矩流傳到後代,不要說太久,就說三代以後就好,第三代的子孫對於第一代(祖父祖母)時發生什麼事?相信一定不會有太深刻的印象,甚至有可能連親身經歷都沒有,那勉強遵循這個「陌生的規矩」,是否還有意義?如果這個規矩會造成後代子孫生活上的困擾或是在「祖源」上的紊亂,那所要探討的就不是有沒有意義?而是有沒有必要?
老茶房會這麼說,並不是全盤推翻祖先留下來的規矩,而是,如果會造成子孫困擾或是無益於祖先的規矩,可以採用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重點式的保留,或是技巧性的遵循,就可以面面俱到,既能遵循祖訓,又能兼顧子孫後代的生活。例如,既然祖先交代「拜素食」,那在節令或忌日祭拜祖先時,加重素菜的比例即可,畢竟只有當時定下這個規矩的祖先要吃素,並不代表千百年前甚至萬年前的祖先,或是以後的祖先也愛吃素。另外關於往生之後「改姓」或「改名」的祖訓,還是有折衷辦法,就是在牌位中加註記一份〔祖源依據〕來交代來龍去脈,而後代子孫往生後,牌位內板中依舊書寫身分證上那個熟悉的名字,這樣既可以對祖先留下來的規矩有一個完整交代,也可以讓後代子孫在「裡子面子」雙贏的原則下維持「名正言順」的身分,更可以提供一個正確的方向做為後代子孫追本溯源的依據。
就說老茶房家裡的例子。老茶房的父親祖籍「湖北省通城縣」,父親是於民國38年(1949年)隨軍旅來台,在父親湖北老家有一個「家族規矩」,就是繁衍之子孫均是以「景運喜時逢,作育英賢廣」詩句為取名排行。父親的本名「黎喜惠」,是「喜」字輩,但是父親到了台灣後,因為是從事軍職工作,擔心湖北老家的家人受到政治牽連遭受迫害,因此在台灣申報戶口時,主動把籍貫成「湖南省邵陽縣」,不只如此,就連「名字」也一併改了,改成「黎鐵偉」。但是,父親與母親結婚後,所生的孩子,依舊不忘本的依「排行詩句」中的「時」字來定名,這便是老茶房的本名「黎時國」之由來。父親在孩子都大了以後,清楚交代了我們家的「祖源」,以及輩分排行的「源流」,這是在教育我們絕對不忘本,但也不要被規矩綁架,因為,父親輾轉得知,湖北老家因為戰爭緣故已經搬遷,兄妹手足已不知去向,父親擔心以後我們錯認血緣親人,再者也有可能以後子嗣恐怕永遠不會有回到祖籍地老家的機會,所以父親在生前親口交代,就從他開始算「來台第一代」,在這兒落地生根從此傳延,爾後子孫可自由取名,無須依照「排行詩句」定名。這就是老茶房家的狀況,老茶房感謝父親的明理,不再墨守成規,幫我們家以後的家人解除了一個也許永遠不會有盡頭的任務。因為,就說現在,老茶房與湖北同宗親人,沒有任何生活上的互動,沒有絲毫生活中的記憶,如果哪一天真的讓老茶房遇到依照「排行詩句」取名的湖北老家別支家族成員,老茶房一定會有「喜遇同宗人」的真情,應該不會有「他鄉遇故知」的悸動,因為老茶房與從未謀面的血緣家族成員,完全沒有生活上的記憶,以及任何互動的點滴,現在的老茶房在血緣的認同度上已經很薄弱了,那以後的後代就一定更淡了。不過,雖然父親生前交代,無須回鄉認祖歸宗,無須依照祖訓取名,但是老茶房依舊遵循父親不忘本的精神,在家中祖先牌位內,以及家族墓園中,留置一份〔祖源依據〕,把父親告知的「祖先源流」,以及父親來台後的來龍去脈,在文字中交代得清清楚楚,讓後代子孫有一個追本溯源的依據(註)。
現在再說另一個事例,它雖然沒有發生,但有可能會成為事實,那許許多多所謂「祖先留下來的規矩」,有可能就是這麼戲劇化出現的。〔讀書會〕版主格格,本名「何秋格」,格格老家的神桌上從很早很早以前,就有「兩個」祖先牌位,也就是大家所稱的「雙姓牌位」,一個是本家的「何」姓牌位,一個是「林」姓牌位,而且在「林」姓牌位中還有註記多位先人名諱的內板,但是全家上下包括伯伯叔叔,都沒人知道為什麼他們家的神桌上多了「林」姓牌位,有一陣子家族成員中有人提出來,既然沒人知曉這個「林」姓牌位是哪來的?那乾脆把它移除,只單純拜「何」姓牌位就好。事情就是那麼神奇,就在《祖先》這本書出版後,而且書中強調「內板資料正確」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格格第一時間響應,立刻到戶政單位申請調閱家族有史以來的戶籍謄本。就在格格整理自家的「祖源排序」時,在日據時代繕寫的戶籍資料中赫然發現,原來格格的「直系血緣祖先」中的「祖父」是姓「林」,並不姓「何」,他是何家林姓長工之養子(也是姓林),年幼時被格格的曾祖母收為「養子」,從此改姓「何」,也許在收養當時曾祖母與林姓長工間有正式協議,從今以後「何」家子孫必須永遠奉祀「林」家牌位,因此才有「雙姓牌位」的存在。所以說,格格的「血緣祖先」是姓「林」,「祖源祖先」才是姓「何」。如果,老茶房是說如果,如果身為長女的格格在發現這個真相後,一拗起性子就跟弟弟商議,然後交代說,咱們雖然是頂著「何」家的姓,但咱們骨子裡流的可是「林」家的血,所以從咱們以後的後人,只要往生後的祖先牌位中的名諱,一律都要回歸「本姓」,改為「林」,以彰顯「認祖歸宗」的精神!如果格格真的替後代立下這個規矩,大夥曉不曉得那會有多嚴重!?就依格格來說,格格本名「何秋格」,這個姓氏名字在身分證上跟隨了幾十年,也叫了幾十年,這是格格「記憶」中的姓名,如果在往生後,在牌位中是註記為「林秋格」,那格格的「魂」找得到這個牌位嗎?一定找不到,因為一個人往生後,祂跟隨後人與進住牌位的依據是「記憶」,如今在牌位中不是祂「記憶」中的姓名,面對一個「陌生姓名」的牌位,你想祂找得到嗎?祂進得去嗎?這想起來就覺得嚴重又可怕!好哩嘎在(好險)!格格沒有做這個決定,沒有替後人定這個規矩,而是在以生她養她教育她栽培她的「何」姓〔祖源〕為榮的基礎上,於〔祖源依據〕中清楚交代「林姓何姓兩祖合一」的過往緣由。後來,在格格家的〔祖源依據〕完成後,依序交給每一位家族成員賞閱,結果得到一致的贊同,進而完成了這件看似簡單但其實深不可測的任務。最重要的是,格格老家神桌上的「林姓」祖先牌位,終於得到正名,也得以保留,可以光明正大又名正言順的接受後代子孫的奉祀。
現在再回頭來說老茶房家的事例,還是一樣,它雖然沒有發生,但有可能會成為事實,那就是,如果,老茶房是說萬一如果,老茶房當年雖然聽從父親的指示,兒子之名沒有取用「景運喜時逢,作育英賢廣」排行詩句為取名依據,不過,某一天,老茶房或許因為意識型態,也有可能因為腦筋退化,也有可能受到什麼激惱一時失去理智,而交代兒子說,咱們黎家子孫還是要遵循祖訓,生沒有依照排行,死就要遵守規矩,以後子孫在往生後的牌位內板名字,都要改成依照排行詩句中的字數依序定名……,那你說老茶房的兒子會不會遵守?當然會遵守!不過這事兒如果真的發生,老茶房都可以想像後代子孫會用什麼心態來看待這個「不知遵守的意義在哪兒」的規矩。因為,老茶房都沒有回湖北老家的契機,後代子孫當然就更沒有所謂「尋根」的動機,那,往生以後卻要抱守這個老茶房一時興起定下的規矩,這時要思考的就不是這個規矩能帶給子孫什麼?而是這個規矩會綁住子孫什麼?甚至是會擋住祖先什麼?
「老茶房家」還有「格格家」是老茶房所舉「如果萬一可能發生」不過沒有發生的例子。但是大家想想看老茶房家和格格家的狀況,有沒有可能現在有不少所謂「活〇死〇」或是「逝後更名」的規矩,就是這麼來的!?
「生前死後姓名不一樣」一定會有人認為就不過是個「稱呼」,應該沒那麼嚴重,應該不會影響祖先層面的架構,甚至應該不會影響祖先和子孫的連結。錯了!在《不存在的真實》套書中、在《祖先》上下冊中、在《卜巴》這本書中,一再強調,一個人往生後祂的「記憶」不會消失,這個人在世時的全部「記憶」會以「祖先」的型態跟隨著後代子孫,而一旦祂「記憶」中最熟悉的部分受到干擾,或是被人置入不是祂「記憶」中該有的錯誤的資訊,那祂與子孫之間的連結就會紊亂,甚至斷鏈。不信的話可以做一個小小的自我試驗,就是把你姓名中的「姓氏」隨便改一個,或是把名字中其中一個「字」隨便改一個,然後你在心裡用這個不是你真實姓名的「改名」叫自己,當下你會出現一頭霧水的陌生感?還是產生立即答應的熟悉感?不要懷疑,老茶房真的試過,而且還請不少人也來一起試試,結果每一個人包括老茶房自己,都對不是自己身分證上的「假名」感到陌生,反觀真實姓名就完全不同。試想,現在我們大家都還是充滿理智的活人,都會對「假名」感到陌生,那對往生以後意識是處於沒有邏輯的「很直」狀態之「魂」,這個不是真實姓名的「別名」或「假名」豈不更陌生,更找不到牌位中進住的位置,甚至根本就無法進住到祖先牌位中,因為牌位中的內板上不是祂的真實姓名,不是祂「記憶」的姓名。那現在問題來了,祖先牌位中進住的不是自家祖先,那進駐的是誰?這才是最嚴重的!
最後,老茶房要表達的是,「祖先留下的規矩」並不是都不要遵循,而是要想辦法知道祖先為什麼定下這個規矩?是在什麼動機下定這個規矩?……然後再來思考要怎麼遵循?要用什麼方式來遵循?要怎麼做才能在遵循祖先的規矩中同時兼顧後代子孫的傳承?
老茶房的看法是,就用「萬法不離世間法」的邏輯來檢視所有「祖先留下來的規矩」,你就會得知,其實「拜祖先」真的很簡單、真的沒那麼複雜,所有複雜的規矩,都是被人定出來的,而且這些,都不是祖先們要的!
以上,老茶房解說完畢。
〈老茶房嘀咕〉有感而發拍張照。說到規矩,有人主張用公分,有人堅持用英吋,有人強調用台尺,但就是沒有人在意祖先們最需要的規矩是什麼!?
【延伸閱讀】
➡ 《祖先》 內文簡述〔二版〕
➡ 《卜巴》 內文簡述
➡ 書籍作者 黎時國〔別號 老茶房〕個人簡歷
➡ 老茶房的著作|出版品|書目
● 本文訊息發表在我們的臉書社團〔老茶房意合團〕。
➡ www.facebook.com/groups/1122.tw/posts/1356275134426028
● 社團網址:www.1122.tw ,歡迎到社團參與互動。
● 老茶房的著作出版品,均授權予〔www.讀書會.tw〕銷售。
● 服務資訊,請參閱〔服務台〕中說明。
● 購藏書籍與茶品,請進入〔www.買書.tw〕〔www.買茶.tw〕中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