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房的話〉拜什麼?都可以!你拜什麼?祖先就得什麼!
〈老茶房的話〉拜什麼?都可以!你拜什麼?祖先就得什麼!
這一陣子,時不時的就有人來跟老茶房聊一個話題,就是「初一十五拜祖先」還有「節令忌日拜祖先」時,到底要拜什麼點心?什麼食物?還有,最主要的是,量要多少?…才合乎祭祀規矩。
在我們推廣祭拜祖先這三十年中,遇到兩個最難有共識的問題,一個是「要不要拜?」另一個就是「要拜什麼、量要多少?」當然的,在「要不要拜」解決了之後,才會接著出現另一個問題。堅持主張「祖先不用拜」的人,當然就不會有「要拜什麼」的問題。只有在認定「祖先一定要拜」,尤其是「要在家裡拜」之後,才會有「要拜什麼?」「拜的量要多少?」的問題要去面對。
其實,「要拜什麼?」「拜的量要多少?」這是個一體兩面的問題,也是個一方得到解答另一方自然迎刃而解的問題。但是,這個議題也是目前坊間最眾說紛紜的。這也難怪,在現在資訊越發達、網路擷取資料越方便的時代,反而資訊資料越紊亂,尤其各門各派各說各話,形成明明答案只有一個,但卻各自表述的亂象…
● 有人說心意到就好,有人說要以最崇敬的態度來準備;
● 有人說拜素食蔬果就好,有人說要比照人世間吃食的標準來準備;
● 有人說拜三牲就好,有人說一定得樣樣都要烹調煮熟才可以;
● 有人說……,有人說……
說實在的,要是一開始沒有《祖先》書中所述那位師父引領教導我們拜祖先,要我從資訊爆炸的空間中找到正確的方式,我想,到現在我們恐怕還沒開始拜祖先。時至今日,我們在家中拜祖先已經三十年,我們在「萬法不離世間法」的基礎上,理出一個「要拜什麼?」「拜的量要多少?」的邏輯,然後依據這個邏輯,整理出一個原則,之後在這個原則下,擬定出每次拜祖先時要拜什麼!還有就是拜的量要多少!
說了半天很複雜對不對?其實歸納出的原則很簡單,我就直接說重點,就是「碗筷」。
是這樣子的。我們在節令與忌日祭拜祖先所準備菜餚的原則是,以「擺滿下桌」為原則來準備菜量。若擺不下,就會把「上桌拉板」作為備用空間,或是於下桌旁放一張折疊桌作為桌面延伸,但基本上一定都會把「下桌擺滿」。這個原則是從哪兒來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從「碗筷數量」反射出來的。
在家拜祖先就跟圍桌吃飯一樣,都要準備碗筷,拜祖先所要準備碗筷的數量,取決於「下桌」的大小。市售的供桌,上桌絕大部分都在五尺~七尺之間,上桌大,下桌就會大一些;上桌小,下桌尺寸自然跟著小一些。隨著不同的下桌尺寸,擺放的碗筷數量也就跟著不同,基本上最小的下桌都能擺放到「五副碗筷」,大一點的可以擺放「九副碗筷」甚至「十二副碗筷」的都有。碗筷數量的多寡意味著什麼?萬法不離世間法,意味著這一桌飯菜是幾位祖先在享用,擺放「五副碗筷」就表示這桌飯菜是提供給「五位祖先」享用,擺放「十二副碗筷」就顯示這桌飯菜是給「十二位祖先」們一起享用。就是這個原則,答案不就出來了!
依照《祖先》書中解釋,老天爺給在家拜祖先的子孫們一個特權,就是每一次所準備的飯菜供品,會「整桌複製」,讓每一位祖先都有位子坐,都能享用到子孫的供奉。但是桌上的飯菜供品不會變多,也不會變大,也就是說,在供桌上擺放什麼?每一桌的祖先就得到什麼!在供桌上擺放了多少?每一桌的祖先就得到多少!只要在家拜祖先,供桌上有碗筷,就表示每一位祖先都會有碗筷、都會有位子坐。但是能吃到什麼?能得到多少?這就取決於子孫了!
就依我們家的例子來說,我們家的供桌,上桌寬度六尺三寸半,對應著下桌三尺半正方,祭拜祖先時,下桌單邊擺放「七副碗筷」成一排剛剛好,不會太稀鬆,也不擁擠。就是這「七副碗筷」,我們就鎖定所準備的一桌飯菜,是要給「七位祖先」同時享用,就是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菜色,來擬定數量,來決定分量。七個人要吃什麼?能吃什麼?要吃多少?這就是屬於自由心證了。七個便當,也能飽;七碗湯麵,也能飽;要是用節食的標準來衡量,分量再減半還是會太多;要是用大食量的目標來準備,分量再增加一倍恐怕還不夠…。而我們家,向來把祭拜祖先視為是大事,所以從不馬虎怠慢之,因此我們的祭祖菜餚是以「請客」為方向來準備,菜色、數量、分量…均是以能讓七位座上賓同時大快朵頤吃到飽為標準,所以把「下桌擺滿」就絕對足夠,甚至還能「有餘」!這,就是我們家每一次祭拜祖先都是滿滿一桌的由來。
當然的,這是我們家的做法,這不是真理,也不是要大家一定要跟著做一樣,我要說的是,祭拜祖先的菜餚,過與不及,都不對。做太多,不對,不但浪費也累壞子孫;做太少,也不對,讓祖先吃不飽反而適得其反。這麼說來,那標準在哪兒?其實標準就在「你自己決定」!
所以說…
拜祖先,怎麼拜?都可以!
拜祖先的祭品要準備多少?都可以!
你擺幾副碗筷?這一桌就表示是幾位祖先在吃。比方說,你擺七副碗筷,就表示這一桌是七位祖先在吃。
所以說…
你準備什麼?七位祖先就收到什麼!
你準備多少?七位祖先就收到多少!
你準備餅乾泡麵,所有的祖先就是吃餅乾泡麵;
你準備兩菜一湯,一整桌祖先就只有兩菜一湯可吃;
你準備滿滿一桌的山珍海味,座上的祖先就會得到一桌美味的山珍海味!
這是陽世間物質能量轉換不變定律的邏輯…
● A家燒一束金紙,B家燒十束金紙,到祖先那兒的結果當然會不一樣!A家的祖先當然只能得到一束金紙,B家的祖先理所當然的可以得到十束金紙。
● C家的子孫拜祖先時放了七副碗筷但只準備兩菜一湯,D家的子孫拜祖先時也是放了七副碗筷不過準備的是十道豐盛的菜,祖先們來吃時,所能吃到的當然是不一樣!想當然爾,C家的祖先一定是一喊開動七位搶食筷子一夾就沒了的兩菜一湯,想想看,這是何等的飢貧景象!D家的祖先呢,就是好整以暇的七人圍桌慢慢享用子孫們所準備十道豐盛的菜,有可能在立香燃盡祖先們酒足飯飽後,這一整桌子十道菜還有餘份,想像一下,這是多麼富足的畫面!
敬奉給祖先的東西有別,祖先的感受當然也會不一樣。別人家的供桌上樣樣有,你們家的祖先只能吃粗茶淡飯,你們家的祖先會不會生氣我是不知道,但要是我的子孫這樣對我,我是一定會生氣!當然的,並不是粗茶淡飯就不能拿來拜祖先,而普遍都是明明有能力,卻選擇便宜行事,這是造成雖有供奉但最終結果大不同的最主要原因。
就是站在這樣的立基點上,決定了我們祭祖的態度與做法。我們對於拜祖先,抱持的是「一步一腳印」的精神,保持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態度,來準備祭品。我們從不相信有所謂「無中生有」的事,陽世間沒有種花生得冬瓜的事,那就沒有在礦泉水中放一粒米到陰間就變成米酒的事。有人跟你說在陽間只準備兩菜一湯,到陰間就會幻化出一桌山珍海味,這種事情只有在哈利波特的電影中才會出現,這種天方夜譚的事兒,聽聽就好,還是別太當真。
萬法不離世間法,如果一粒米到了陰間會變成一鍋飯,那就表示在陽間也是可以這樣的,只要擺一粒米到電鍋中,按下開關,電鍋就會「變」出一鍋飯。但是,到現在為止,在咱們陽世間還沒見過有這麼神奇的電鍋,那就表示陰間也不會有這種神奇事兒。
在陰間,只會「整桌複製」,讓每一位祖先都有位子,都有碗筷,你準備的是什麼?每一位祖先吃到的就是什麼!你準備多少?祖先就可以吃到多少!子孫在時間、財力、體力、廚藝…各自能力範圍內緊繃做,家常菜餚、精緻料理…都可以!你備什麼,祖先就得什麼,絕對不會有「化稻草為玉帛」,或是「一粒米變出一鍋飯」這種事。如果祖先們有哆啦A夢這般的本事,那祖先們就都成仙了,也不需要不吃飯就會餓死的凡人拜祂們了。
所以,每一次拜祖先,要「拜什麼」「拜多少」,都可以!就看你要讓祖先們吃什麼、吃多少?那你就準備什麼、準備多少!
曾經在一個座談會上,老茶房述說以上的主張,一位俏皮的與會者提出一個看法:「那拜祖先時不要擺放碗筷,就不會有『一桌幾個人』的限制了,不是嗎?」
老茶房回說:「嗯…這是個好辦法,不過,因為沒有碗筷,就表示這桌菜『不限人數』,當子孫一上香呼請祖先開動時,萬千位祖先爭先恐後同時湧上搶食這桌飯菜,尤其又是用手抓,ㄟ…這種畫面應該是更難看吧…」
這位俏皮的與會者不死心又提出一個問題:「那我就準備兩菜一湯,然後只放一副碗筷,每一桌只坐一位祖先,每一桌去複製,讓每一位祖先都有位子坐,一個人吃兩菜一湯,這樣子就不會肚子餓了吧…」
老茶房回說:「嗯…這也是個好辦法,不過,每一桌都只是一位祖先單獨的吃飯,這個畫面挺孤獨淒涼的,記得嗎?祖先與子孫之間存在一條等量互動的虹吸管,祖先是什麼樣的狀態?會牽引著子孫過什麼樣的生活!如果,你不介意在人世間的生活是無止盡的孤獨,那你當然可以這樣拜祖先,因為這是你的權利,而祖先嘛,也會把祂們的狀態反映給你,因為這也是祂們的權利。」
以上,老茶房解說完畢。
〈老茶房嘀咕〉————
對於祖先…
有的人在找「不用拜」的理由。
有的人在找可以「簡單拜」的依據。
有的人有在拜,但盡挑簡單的做,以為這就是慎終追遠。
老茶房再一次提出呼籲:
要拜祖先,就好好的拜,別用嗟來食的態度把祖先當成遊民乞丐!
祖先吃不飽的怨與恨,會全數投射到子孫的生活中!
所以…
當你的人生出現為什麼努力奮鬥都得不到心目中的成果時…
這有極大的可能是祖先在告訴你:「我很餓!」
※圖片從 pixabay 圖庫網站中「不要求署名,可以做商業用途」的免費圖庫區中下載。
【延伸閱讀】
➡ 《祖先》 內文簡述〔二版〕
➡ 書籍作者 黎時國〔別號 老茶房〕個人簡歷
➡ 老茶房的著作|出版品|書目
● 本文訊息發表在我們的臉書社團〔老茶房意合團〕。
➡ www.facebook.com/groups/1122.tw/permalink/2081727851880749
● 社團網址:www.1122.tw ,歡迎到社團參與互動。
● 老茶房的著作出版品,均授權予〔www.讀書會.tw〕銷售。
● 服務資訊,請參閱〔服務台〕中說明。
● 購藏書籍與茶品,請進入〔www.買書.tw〕〔www.買茶.tw〕中選購。